2025-07-16 09:30:02 by admin
61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外在表型可以通过各种影像学手段获得,如磁共振,甚至可以通过各种后处理软件进行量化分析,如MRI-PlaqueView,在疾病诊断和预警中意义重大。然而了解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和分子通路,有望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干预靶点,进而有效减缓逆转动脉硬化的发展,甚至阻止后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血清标志物是了解疾病病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窗口。本文翻译整理了一篇关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清标志物的综述,详情如下:
背景: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卒中的主要原因,但如果预防得当,这一过程完全可以被阻止。目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支架置入术是卒中的重要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然而,平均需要很多次手术才可以预防无症状患者一次卒中的发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通过非手术的手段来干预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即使该硬化斑块已经造成管腔严重狭窄。
就高危斑块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生化指标、超声和磁共振影像特征,已经被广泛研究,并初具共识。最近出版欧洲血管外科学会指南(2018)建议,如果磁共振影像显示具有无症状脑梗死或斑块内出血,颈动脉超声显示狭窄迅速进展、斑块面积大或大块低回声区域,那么,狭窄程度60%-99%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可明显受益于相关干预措施。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容物与循环血液不断相互作用。在斑块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特定的分子可能会扩散到血清中,从而为斑块是否存在、进展状态和并发症风险高低提供信息。生物标志物是指可被客观测量的,可用于反映评价机体生理过程、病理进展或对治疗干预的药理反应的指标。血清生物标志物是一项很有前途的决策依据,但缺乏有力的证据。本综述目的在于汇总分析血清生物标志物的最新研究,重点关注那些可能预测颈动脉发生发展的标志物,以辅助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管理决策。方法: 基于Cochrane Library 和 MEDLINE系统检索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标志物关系的文章,然后总结陈述。(文献纳入流程如下)
相关生化指标清单如下:
结果: 一些公认的与冠状动脉疾病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无关。炎症生物标志物、脂质、白细胞介素、同型半胱氨酸和脂肪因子可能有助于量化颈动脉疾病风险。血清生物标志物和影像特征信息相结合,可以辅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那些需要干预的卒中高危人群。我们提出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访管理的临床决策路线(如下),然而血清标志物、超声、磁共振影像的各自预后潜力的相对权重仍有待评估。
结论: 需要更多前瞻性研究为血清标志物的预测价值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证据,从而辅助无症状颈动脉疾病患者的风险分层。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