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2 | 颈动脉管壁MRI成像发展史


我们曾按时间线的角度,捋了一遍颈动脉管壁MRI成像技术的发展史(漫谈1 | 颈动脉管壁MRI成像发展史),从中不难发现,华盛顿大学血管影像实验室相关研究工作贡献了主要且重大的推动力。Chun Yuan,Thomas S. Hatsukami,William Kerwin均来自该实验室是颈动脉斑块定性定量分析工具(CASCADE及其商业化版本MRI-PalqueView)的核心研发成员,其中William Kerwin也是VPD公司的副总裁。


从不同维度看颈动脉MRI技术的发展史,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整个历程的了解。今天我们就从“主要研究者的角度”,窥探一下颈动脉管壁MRI成像技术的发展脉络。本文主要汇总了Chun Yuan,Thomas S. Hatsukami和William Kerwin的一作论文,研究思路可简单总结为:斑块负荷与成分(纤维帽、脂质坏死核和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成像与识别→斑块内新生血管与炎症的关联CASCADE的开发不同场强的验证→临床应用价值的探索



01/ 1998年,C Yuan等在Cirlulation发文,基于磁共振分别对颈动脉斑块进行了在体和离体成像,对比分析颈动脉斑块负荷(管壁面积,最大管壁面积),两者显示出了良好的一致性。图片
02/ 2000年,T S Hatsukami等在Cirlulation发文,基于磁共振在体识别颈动脉斑块纤维帽(厚度,是否破裂等),并进行了组织学验证图片
03/ 2001年,C Yuan等在Cirlulation发文,基于磁共振测量颈动脉斑块富脂质坏死核,并进行了组织学验证。图片
04/ 2003年,Kerwin W等在Cirlulation发文,基于磁共振测量斑块内新生血管,并进行了组织学验证图片

05/ 2006年,Kerwin W等发现,基于动态增强MRI识别的斑块内新生血管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有关。图片

06/ 2007年,Kerwin W等发文展示了其团队开发的的计算机辅助心血管疾病评估系统(Computer-Aided System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valuation,CASCADE),并评估了其定性定量分析斑块成分的性能:与手动分割结果相比,CASCADE自动分析工具能够提供准确且可重复地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负荷和成分。该系统基于华盛顿大学血管影像实验室在颈动脉管壁MRI成像领域十几年的成像技术开发和组织学验证工作。图片
07/ 2008年,Kerwin W等研究不同场强对自动分析工具确定斑块成分的影响,发现在1.5T和3T时使用相同算法对斑块成分自动分类,结果高度一致图片

08/ 2012年,Kerwin W于2012年10月在International Scholarly Research Network(ISRN Cardiology)发表综述文章:基于管壁MRI评估卒中风险图片

综述要点:MRI管壁成像可以测量斑块负荷,并且实现斑块成分的量化可视化分析,是预测卒中风险的有效手段。MRI管壁成像的应用,主要能使两类人受益:1.隐源性卒中患者(不明原因型),占所有卒中类型的40%;2.无症状高度狭窄患者,过去,此类患者一般是进行CEA手术,现在药物治疗也很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手术的收益。颈动脉斑块MRI成像可以协助以上两类患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文章中颈动脉斑块MRI图像均由MRI-PlaqueView处理

技术发展史 · 目录

上一篇漫谈1 | 颈动脉管壁MRI成像发展史下一篇漫谈3 | 颈动脉管壁MRI成像发展史

阅读 1123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