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新型评分系统:RADS评分


01/为什么需要评分系统

为什么临床上会有各种各样的评分?比如格拉斯哥昏迷评分,Framingham心血管风险评分,以及之前我们介绍过的CAS评分。这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 一方面,临床医务工作者,需要确定高危群体,在有限的医疗资源内最大程度降低疾病造成的生命和经济损失,既不能过度医疗(不该干预的,也去干预),也不能冒险无作为(需要干预的,没有干预)。


  • 另一方面,某种疾病有多个风险因素,需要综合评估。怎么综合评估呢?来一个公式,把主要风险因素放进去,并算上相应的权重和方向,然后按总分分段,多少分以上需要干预,多少分以下不需要干预,这样是不是简单直接很多呢?


同理,把“需不需要干预”的评分系统,细化为“怎么干预”的分类系统,也是出于同样的考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规范医疗,提高效率。

临床需要各种各样的评分和分类系统,接下来,问题就来了,颈动脉斑块这么常见,脑卒中疾病负担这么重,为什么颈动脉斑块诊治领域,一直没有一个“公认,通用,且有效”的公式呢?这也可以从两方面解释:

  • 动脉粥样硬化的的发生发展是很复杂的,甚至目前对起源都没有定论;

  • 医疗检测和影像诊断技术一直在发展,本来看不到的东西,现在可以看到了,现在看不到的东西,以后可能就可以看到了,所以可供选择的变量池一直在变化,公式自然也定不下来


02/颈动脉斑块都有什么评分系统

步入正题,目前对颈动脉斑块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 颈动脉发生发展的病理假说与验证:炎症起源,内皮糖萼受损学说,外膜滋养血管学说等等;

  2. 颈动脉风险因素的广泛探索与发现:比如生活方式、高血压,血糖血脂等血清学指标、肠道菌群,遗传因素等

  3. 颈动脉斑块成像技术的发展:不同成像手段(US,CT,MRI等),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图像分析,实现对斑块成分的精细成像,甚至纳入时间空间维度;


既往研究多依据“是否有症状”以及“狭窄率大小”对患者进行评估分析,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注意到,狭窄之外,斑块成分(脂质核,斑块内出血,钙化,纤维帽)对未来的卒中风险有着更重要的预测指示作用。CAS评分就是主要考虑斑块内脂质核含量的一个评分系统:


着各种数据的收集和公布,很多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血清学指标,肠道菌群特征甚至某些基因有关,但目前仅限于科研阶段,尚未广泛得到临床实践的认可与应用。


03/颈动脉斑块RAS评分系统简介

在之前的推文里,我们曾系统介绍过,基于MRI识别的斑块不稳定成分是如何被发现与确定的:

漫谈 | 颈动脉管壁MRI成像发展史

漫谈2 | 颈动脉管壁MRI成像发展史

漫谈3 | 颈动脉管壁MRI成像发展史

漫谈4 | 颈动脉管壁MRI成像发展史

漫谈5 | 颈动脉管壁MRI成像发展史

漫谈6 | 颈动脉管壁MRI成像发展史

简单来讲,目前比较公认的斑块易损特征包括:大脂质核,薄/破裂的纤维帽,斑块内出血,溃疡等,Plaque-RADS评分系统(见下图)可以说是对既往工作的整合:

  • 与CAS评分相比,考虑了其他斑块成分

  • 与AHA分型相比,更细化了,比如AHA VI型常被认为是易损斑块,RADS把VI型又按照不同易损成分做了区分


图片本图摘自“头颈影像园地”和“医影无界”(更正3b 为薄FC)

已经有其他平台对RADS评分做过解读,三篇比较有干货的链接放上,欢迎大家点击阅读:

最后做一个调研,期待您的反馈。另外关于RADS评分想要了解什么,也可以留言,后续我们专题解读。


6402.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