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 他汀治疗可减少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


微信图片_20250731111903.png导读:本文介绍的研究是2024年新发布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旨在探讨他汀对冠心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影响。本研究首次使用超声造影(CEUS)在中国人群中评估发现,对于严重冠心病患者,采用中强度他汀治疗实现LDL-C达标(LDL-C<1.8 mmol/L),可以起到减少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而稳定斑块的作用研究结果提示他汀可能通过作用于斑块内新生血管来改善斑块易损性。原文简要翻译如下:



背景:冠心病(CAD)及其引发的心血管事件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可以阻止CAD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进展。先前的研究表明,LDL-C水平下降,与冠状动脉斑块的逆转相关,是评估他汀类药物疗效的关键指标。

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的易损性呈正相关。然而,很少有研究使用半定量指标,评估中强度他汀疗法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CAD患者人群中,采用增强超声造影(CEUS)评估中强他汀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纳入了在2020.6-2022.12期间接受治疗的35名受试者,所有受试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CAD后,使用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然后启动中强度他汀治疗,并在12个月后随访,再次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根据随访处LDL-C水平,将受试者分为LDL-C达标组(LDL-C<1.8 mmol/L,N=28)与未达标组(LDL-C≥1.8 mmol/L,N=7),比较两组的的颈动脉斑块变化。

颈动脉斑块评估指标主要有:

最大斑块横向厚度:左右颈动脉的血管壁比较后,自内膜-管腔界面到外膜界面的最大距离。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凸入管腔>0.5毫米,或比周围壁厚增加50%以上,或管壁厚度>1.5毫米
斑块内新生血管:根据每个斑块中微泡的外观和分布来识别。分级如下:

  • 等级0,斑块内没有可见的微泡;
  • 等级1,微泡轻微地局限于斑块的肩部和/或外膜侧;
  • 等级2,线性微泡延伸进入斑块;
  • 等级3,微泡广泛存在于斑块内。


结果从基线到12个月的随访中,CAD患者的LDL-C从2.71±1.29下降至1.35±0.83 mmol/L;最大壁厚从2.47±0.63降至2.22±0.60 mm(P<0.05);斑块内新生血管1.15±0.62降至0.58±0.56,与基线相比降低了0.57±0.59(P<0.001)

LDL-C达标组(2.58±1.24 vs. 1.08±0.52 mmol/L)和未达标组与基线相比分别下降了49%和11%(如下图)。

图片

与基线处水平相比,LDL-C达标组在12个月后随访时的最大壁厚(2.37±0.56 vs. 2.03±0.52 mm; P<0.05)和斑块内新生血管(1.32±0.77 vs. 0.54±0.63; P<0.05)显著降低。

LDL-C不达标组相比,LDL-C达标组的最大壁厚(−0.34±0.46 vs.−0.13±0.39P<0.05)和斑块内新生血管(−0.79±0.63 vs.−0.57±0.79;P<0.05)的降幅显著更大

图片

此外,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逆组的LDL-C降幅显著高于未逆转组(-53.31±23.20% vs. -29.55±19.47%; P<0.05)。

图片


结论:采用中强度他汀治疗实现LDL-C达标(LDL-C<1.8 mmol/L),可以起到减少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而稳定斑块的作用。


6402.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