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6颈动脉狭窄最新成果一览


颈动脉是将血液由心脏输送至头、面、颈部的大血管,是脑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据文献报道,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即便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控制,2年内脑缺血事件发生率也高达26%以上;而60%以上的脑梗塞是由于颈动脉狭窄造成,严重的脑梗塞可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故而,颈动脉狭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


【1】Lancet: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优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在四个比较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随机对照试验中发现,年龄是效应调节因子,在高龄患者中,CEA的预后较CAS预后好。研究者旨在描述在症状性患者中,年龄和治疗差异的相关性,并且提供较小年龄差异组(5岁)卒中和死亡的年龄特异性风险。

在这项荟萃分析中,研究者对颈动脉狭窄实验合作(CSTC)中的四项随机对照试验中个体层面的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患者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试验包括随机分为CAS或CEA治疗,或仅有症状性狭窄的患者。研究者评估各年龄组围手术期(随机化后到120天之间)卒中或死亡的发生率及长期随访过程中CAS或CEA组同侧卒中的发生。研究者评估了CAS和CEA的差异。所有分析按照意向性治疗的基础上进行。

在这些RCT中,在70-74岁老年患者中,CEA明显优于CAS。在老年患者中的差异几乎完全归因于CAS增加围手术期卒中的风险。年龄对CEA围手术期风险或对两种手术术后风险影响不大。(文章详见--Lancet: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优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2】NEJM:支架VS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10年研究结果

在颈动脉血管内膜切除术vs支架的试验中,考虑到围手术期卒中,心肌梗死或死亡的主要复合终点,或任何之后4年的随访中发生同侧卒中的风险时,我们发现支架组与手术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将随访时间延长到了10年。

颈动脉狭窄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支架或动脉内膜切除术组,在117个中心每6个月评估一次结局,时间长达10年。评估主要复合终点,及围手术期后同侧卒中。

10年的随访期间,2502名患者的主要复合终点无显著差异,支架组(11.8%; 95% CI, 9.1 to 14.8),动脉内膜切除术组 (9.9%;95%CI,7.9到12.2),风险比(1.10; 95% CI, 0.83 to 1.44)。考虑到长期主要复合终点,围手术期同侧卒中发生率为支架组6.9% (95% CI, 4.4 to 9.7),手术组5.6% (95% CI, 3.7 to 7.6),(风险比0.99; 95% CI, 0.64 to 1.52)。分别分析了有症状和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考虑任何一个终点时,无明显组间差异。

在10年的随访中,考虑围手术期卒中,心肌梗死或死亡和之后的同侧卒中,我们没有发现支架组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有明显差异。两组间术后发生同侧卒中也没有差异。(文章详见--NEJM:支架VS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10年研究结果


【3】NEJM: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不劣于动脉内膜切除术

先前的临床试验表明,对于有中等或高风险替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患者来说,以捕捉和清除栓子的装置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栓塞保护”)是一种有效的替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方法。

在这项试验中,研究人员比较了79岁或更年轻的颈动脉严重狭窄和无症状患者(即在招募前180天前没有过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一过性黑矇)脑保护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效果,并且这些患者没有被认为有手术并发症的高风险。该试验的目的是要招收1658例患者,但由于停止了早期研究,只有1453例患者接受随机化。患者随访长达5年。在1年内,手术或同侧脑卒中后30天内死亡,中风或心肌梗死的主要复合终点通过3个百分点非劣效性界限进行了测试。

对于主要复合终点,支架置入术不劣动脉内膜切除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8%和3.4%,非劣效性P=0.01)。30天内卒中或死亡的发生率为支架组2.9%,动脉内膜切除术组为1.7%(P=0.33)。从手术后30天到5年后,无同侧卒中率支架组为97.8%,动脉内膜切除术组为97.3%(P=0.51),总的生存率分别为87.1%和89.4%(P=0.21)。无中风生存的累积5年率支架组为93.1%,动脉内膜切除术组为94.7%(P=0.44)。

在这项试验中,涉及无症状重症颈动脉狭窄但没有手术并发症的高风险的患者,对于1年的主要复合终点发生率,支架不劣于动脉内膜切除术。在包括长达5年的随访分析中,对于非手术相关卒中,所有卒中和生存的发生率在研究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文章详见--NEJM: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不劣于动脉内膜切除术


【4】PLoS One:缺血性卒中患者,右颈动脉狭窄和认知功能相关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并提供重要的临床意义。

研究者测量了3116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并记录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MMSE)。应用多变量回归分析,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MMSE评估)的关联。也对其他感兴趣的临床变量进行了研究。

在校正了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饮酒、吸烟、体力活动、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心房纤颤、心肌梗死、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后,研究者发现:与那些无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相比,颈动脉重度狭窄者的患者认知障碍较严重(OR 1.49,95% CI:1.05-2.11)。左颈总动脉狭窄与认知障碍,在单因素分析中相关,但在校正NIHSS评分后,这种影响不存在。

认知功能障碍与右颈动脉重度狭窄相关。(文章详见--PLoS One:缺血性卒中患者,右颈动脉狭窄和认知功能相关


【5】J Stroke Cerebrovasc Dis:NLR升高可预测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卒中的发生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升高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预后差相关。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旨在探讨NLR与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研究共有254例患者存在50%-70%颈动脉狭窄,其中115人有症状和139的人是无症状的。过去1-6月发生有无后遗症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一过性黑朦被列入有症状组。比较有症状和无症状组患者总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中。

结果:与无症状患者相比,有症状性患者总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和NLR均高,淋巴细胞较低(症状性/无症状:WBC[ 103 /立方毫米]:9 / 8.2;中性粒细胞[ 103 /立方毫米]:6.1 / 5;NLR:3.08 / 2.2;淋巴细胞[ 103 /立方毫米]:1.9 / 2.2)。NLR的界值点为2.6或更高。在多变量回归分析中,NLR为2.6或更高是有症状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变量。

结论:症状性中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NLR较高。NLR值是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变量。(文章详见--J Stroke Cerebrovasc Dis:NLR升高可预测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卒中的发生


【6】Atherosclerosis: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相关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尤其是长期hs-CRP的浓度与和中国健康成人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ACAS)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hs-CRP水平与中国人群的ACAS发生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招募了5349名年龄≥40岁(40.36%为女性)患者,所有受试者无卒中史。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狭窄的程度。根据hs-CRP水平,将受试者分为三组。研究者分析用基线(2010年分析的hs-CRP)和过去四年hs-CRP值(2006, 2008和2010hs-CRP),在一年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s-CRP水平与ACA的关系。

结果:共有356(6.66%)受试者存在ACA。多变量分析显示,基线hs-CRP值和平均hs-CRP值与ACAS存在独立相关。按年龄和性别分层,较高的基线hs-CRP水平与老年(≥60 岁)(多变量校正后, OR= 1.03,95% CI:1.01-1.05),男性(多因素校正,OR=1.03,95%CI:0.01-1.05)ACAS发生相关,与中年(40-59岁),女性患者ACAS不相关。同样,较高的平均hs-CRP值与老年男性ACAS相关,与中年女性ACAS不相关。

结论:基线和血清hs-CRP慢性升高与ACAS相关,尤其是老年或成年男性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用的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文章详见--Atherosclerosis: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相关


【7】BMJ: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红眼——病例报道

男性患者,66岁,右眼发红疼痛。患者右眼存在葡萄膜炎,并使用类固醇滴眼进行治疗。

每月的检查中发现患者出现白内障且虹膜上出现新生血管。患者右侧颈动脉出可听到杂音。CT扫描显示右侧颈总动脉阻塞(箭头所指)。

由于右颈动脉的阻塞性疾病使得患者出现眼缺血综合征。其症状表现为视力减退,疼痛和一过性黑朦。

葡萄膜炎可能是颈动脉阻塞的最初表现,必须对虹膜的新生血管进行仔细检查。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