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攻击血管,可能引发致命结局?


本文整理自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网站6月2号发表的一篇通讯稿,作者为Catherine Matacic,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6/blood-vessel-attack-could-trigger-coronavirus-fatal-second-phase




2020年3月初,负责苏黎世大学医院心脏病科的Ruschitzka注意到,很多COVID-19患者在呼吸道感染之外,出现了其他奇怪的症状,比如急性肾功能衰竭,器官损害和血栓形成。 几周后,第一具COVID-19患者的尸检显示:肺部毛细管管散在分布着微血栓和死细胞,负责供应全身各器官血液的血管有炎症,呈扩张状态,这提示该病毒已将患者血管作为目标。


根据苏黎世医院的尸检报告,研究者认为,当COVID-19进入肺部时,首先会入侵肺泡细胞,这些细胞周围是毛细血管,负责将氧气转移到血液中;接着可能入侵某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其他内皮细胞则由于入侵病毒或受损细胞的信号被“激活”。


活化的内皮细胞会触发血管渗漏,使肺泡充满液体,白细胞也涌向肺部;免疫细胞与活化的内皮细胞一起释放大量信号分子,包括白介素,升高局部血压并削弱细胞连接,促进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此外内皮细胞受损会暴露基底膜,反过来触发不受控制的凝血反应;最终,这种凝结会扩散到全身,并阻塞重要器官内的血液供应(示意图如下)。值得注意的是,血栓会降解为关键的生物标记物D-二聚体,临床医生需要格外注意某些问题患者血液中高水平的D-二聚体


图片
来源: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网站


自苏黎世小组的研究结果于4月中旬发布以来,数十项研究揭示了死于COVID-19的患者存在相似的血管损伤模式。例如,5月21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表明,COVID-19受害者的肺部血栓是死于H1N1流感的人的九倍。


现在,研究人员将血管损伤这一发现纳入考量,尝试解释为什么某些患者在住院后1周左右进入致命的“第二阶段”。


例如,比利时VIB研究所血管生物学家Peter Carmeliet,在5月发表于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的文章这样解释COVID-19的致病机制:COVID-19感染会直接和间接破坏衬在血管上的内皮细胞,尤其是在肺部,导致血管渗漏和血液凝结,这些变化反过来会激发整体的炎症,加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进而导致大多数患者死亡。


在健康个体中,内皮细胞有助于调节血压,预防炎症和抑制凝血,这种“内皮损伤机制”可以解释为什么该疾病使一些患有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遭受重创(这些人群的血管内皮细胞已经受到损害)。如果是这样,用于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可能有助于防止其他COVID-19患者陷入致命结局。







— THE END —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