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次引用”的文章这么研究“脂质核”...


内容提要:
  • 血浆总胆固醇高与斑块内脂质核的存在密切相关 (By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 与无症状斑块相比,症状性颈动脉斑块内脂质核较大  (By 牛津大学)

  • 慢阻肺患者斑块内常见脂质核成分(By 荷兰Erasmus Medical Center)





01/血浆总胆固醇高与斑块内脂质核的存在密切相关 (By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微信图片_20250715151446.png


背景和目的在大脂质核的存在下,斑块破裂的易损性增加。尚未在普通人群中研究过与脂质核相关的高危因素。

 

方法:动脉粥样硬化多族群研究(MESA)是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纳入的参与者没有临床心血管疾病,且涵盖了很大比例的少数民族群体。我们依据超声检查,选择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最大值前15个百分位的人群,并获取他们的磁共振管壁图像数据(高分辨黑血序列,造影剂前后),基于半自动分析软件勾画管壁管腔轮廓。最终我们只采用了MRI检查管壁最大厚度≥1.5 mm的斑块(n =214),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与脂质核心存在相关的风险因素。

 

结果:151个(71%)斑块中存在脂质核心(71%)。在调整了年龄,种族,性别,最大动脉管壁厚度,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和C反应蛋白后,与总血浆胆固醇中最低的三分位数相比,中,最高三分位数参与者具有脂质核心的OR分别为2.76(95%CI:1.01-7.51)和4.63(95%CI:1.56-13.75)。

 

结论:在颈动脉壁增厚的人群中,血浆总胆固醇水平较高,与脂质核心的存在密切相关。在一般人群中,总胆固醇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易破裂倾向有关。

 

 

02/与无症状斑块相比,症状性颈动脉斑块内脂质核较大  (By 牛津大学)

图片


目的:1)为T2序列量化斑块脂质核提供组织病理依据2)研究此技术是否可以分辨出症状性和无症状斑块之间的特征差异。

 

背景:无创的斑块内脂质核定量分析技术,在指导治疗方案以及预测斑块破裂方面都很有吸引力。但是,当前的心血管磁共振(CMR)方法敏感度低,并需要借助造影剂进行多对比度采集和大量的后期处理。

 

方法:招募计划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3-T颈动脉CMR检查。脂质面积可从分段的T2图谱中获取,并直接与组织病理学的斑块内脂质比对。

 

结果:不论是单个切片(R =0.85,p < 0.001) ,还是斑块整体均值(R=0.83,p <0.001),T2图谱和组织学上的脂质面积(%)均显示出极好的相关性。症状性和无症状造成的管腔狭窄率相似,且斑块体积差异不大;值得注意的是,与无症状斑块相比,症状性斑块在T2图谱上的脂质面积(%)明显更高。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性分析)表明,T2图谱能良好地区分症状性和无症状斑块,敏感性为67%,特异性为91%(曲线下面积AUC:0.79;p=0.012)。

 

结论:CMR T2图谱可区分不同的斑块成分,并可准确无创定量分析斑块脂质核。与无症状斑块相比,症状性斑块内脂质含量更高,尽管管腔狭窄程度相似,并且斑块体积仅有适度的差异。这项新技术可能会在优化治疗方案中发挥作用(例如,为强化降脂治疗提供疗效评估;或为支架还是手术提供选择依据)。

 

03/慢阻肺患者斑块内常见脂质核成分(By 荷兰Erasmus Medical Center)

图片

理由: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COPD)是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卒中风险随着气流限制的加剧而增加;此外,存在斑块易损性特征(如斑块内出血和脂质核)的人群是缺血事件高危人群,然而尚未有研究探索过斑块成分与慢阻肺患者的关系。

 

目的:探索颈动脉管壁厚度和斑块成分与慢阻肺老年患者气流限制的关系。

 

方法:本横断面研究是RotterdamStudy鹿特丹研究,一项基于55岁及以上人群的准队列研究,)的一部分,依据肺量测定法确诊慢性阻塞性肺病。基于超声检查颈动脉管壁厚度≥2.5毫米的患者,行进一步磁共振检查,确定斑块成分,使用逻辑回归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肺功能正常的对照组(n=920)相比COPD 患者(n=253)出现管壁增厚的风险增加2倍(OR=2.0; 95%CI:1.44~2.85;P<0.0001),风险随着气流限制的严重程度而显著增加。基于磁共振成像,易损斑块脂质核心在COPD患者中更常见(OR=2.1;95%CI:1.25~3.69,P=0.0058)。

 

结论:颈动脉管壁增厚在COPD患者组较为常见。颈动脉管壁增厚的老年人群中, COPD是斑块内脂质核存在(也就是易损斑块)的独立预测因子




— THE END —

6402.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