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治疗后,炎症因子与斑块负荷如何变化?MRI-PlaqueView提供技术支持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系统介绍了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清标志物的研究,详情见专题汇总:血清标志物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清标志物是了解疾病病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窗口,此外,MRI-PlaqueView软件,基于磁共振图像,对斑块负荷和成分进行量化可视化分析,其分析数据的动态变化可以用于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结合影像学和血清学信息,有助于由表及里了解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和分子通路。来自Department of Medicine,Marquette University的RaymondQ. Migrino团队,对动脉粥样硬化人群进行6个月的他汀治疗后,系统评估受试者血清学和斑块负荷变化信息,发现,他汀类药物治疗6个月后,斑块体积显著减小,同时IL-1β、IL-7和IL-9等炎症因子也显著减少。只有IL-7与颈动脉斑块脂质坏死核体积的变化有关,章简介如下:



 


01/他汀类药物治疗6个月后,斑块体积显著减小,同时IL-1β、IL-7和IL-9等炎症因子也显著减少。只有IL-7与颈动脉斑块脂质坏死核体积的变化有关

图片


背景: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降脂和抗炎达到稳定斑块或消退的作用,但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和斑块负荷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6个月后血清内炎症因子的变化,并探索其与颈动脉斑块体积和成分间的关系。   

方法:19名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受试者(14名男性,67±11岁)在基线处和他汀药物治疗6个月后接受了颈动脉3T MRI检查,并同时进行了血清检测,使用Bioplex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分析18种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使用MRI-PlaqueView(VP Diagnostics, Seattle WA)软件分析斑块体积和斑块成分,并与细胞因子水平变化进行了比较。

结果:基线处,颈动脉斑块PV与hsCRP、IL -6、IL-17水平呈显著相关(R=0.43、0.36、0.73,均p < 0.05)。在进行他汀治疗6个月后,PV下降了7.8%(1123±72 vs 1035±33 mm3,p=0.015),脂质坏死核体积从188±26mm3减小为173±32 mm3 (p=不显著),IL-1β(13.9±8vs. 0.6±0.1 pg/mL;p=0.001)、IL-7(10.6±3 vs. 6.9±0.7 pg/mL,p=0.03)和IL-9(50±25 vs. 16±6 pg/mL, p=0.045)等炎症因子均显著降低。在所有细胞因子中,只有IL-7的减少与斑块坏死成分体积的减少有关。


结论: 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他汀药物治疗6个月后,斑块体积显著减小,同时IL-1β、IL-7和IL-9等炎症因子也显著减少。18种细胞因子中,只有IL-7与颈动脉斑块脂质坏死核体积的变化有关,这一初步结果,可为后续研究炎症标记物在评估斑块易损性和治疗反应方面的应用提供临床参考。


 

 02/ 他汀类药物治疗6个月后,斑块体积减小,但超声测量的 IMT 未显示任何变化

图片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反映全身斑块负荷的标志。目前,颈动脉斑块的评估或临床试验终点主要是以超声测量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为标准。然而,在使用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或他汀类药物的多项试验中,IMT的变化是适度且缓慢的,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改善情况。拥有一种可靠的能够早期检测斑块消退的无创方法对于评估个体对治疗的反应,以及减少新疗法临床试验的样本量和成本很重要。心血管磁共振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 可以测量颈动脉斑块体积,在评估治疗效果方面优于二维超声测量的IMT。我们检验了以下假设:颈动脉斑块患者接受 6 个月他汀类药物治疗后,通过 3 Tesla CMR 可以检测到斑块消退情况,而这种消退情况并不反映在IMT的变化上。

方法:26 名颈动脉斑块患者 (IMT> 1.1 mm,67 ± 2 岁,7 名女性)分别在基线处和他汀类药物治疗(6 人开始服用他汀类药物,7 人增加服用剂量,13 人维持他汀类药物剂量)6个月后接受3T CMR(T1、T2、质子密度和飞行时间序列)检查,使用软件MRI-PlaqueView (VP Diagnostics, Seattle WA)基于磁共振图像分析斑块体积 (PV);此外,通过超声检查测量IMT。比较基线和 6 个月时 PV 和IMT的变化,并探索斑块成分(富脂质坏死核和钙化)与 PV 的关系。


结果:

  • 他汀类药物治疗6个月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86 ± 6 至 74 ± 4 mg/dL,p = 0.046), CMR PV 下降 5.8 ± 2%(1036 ± 59 至 976 ± 65 mm3,p = 0.018),平均 IMT 没有变化(1.12 ± 0.06 与 1.14 ± 0.06 毫米,p = not significant)。

  • 开始服用他汀类药物或增加剂量的患者有 -8.8 ± 2.8%(p = 0.001)的PV变化,而维持他汀类药物剂量的患者有 -2.7 ± 3% 的 PV 变化(p = not significant)。

  • CMR 斑块厚度存在圆周异质性,颈动脉后壁域(颈动脉分叉处对面,241-360度,见表3)的IMT厚度最大,颈动脉前壁区域(颈动脉分叉处,61-120度,见表3斑块厚度显著减小。超声在捕捉不同区域的内中膜厚度时,具有局限性。

  • 富脂质坏死核(R = 0.62, p = 0.006) 和钙化 (R = 0.45,p = 0.03) 的变化与 PV 的变化相关。


结论:颈动脉斑块患者接受 6 个月他汀类药物治疗后,3T CMR 显示斑块体积减少,但超声测量的 IMT 未显示任何变化。斑块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和斑块消退幅度的区域差异可以解释 为什么超声测量的IMT 不显示变化,并进一步支持了测量斑块体积的价值。3T CMR 在评估个体治疗反应方面比超声 IMT 具有潜在优势,并且可以减少斑块消退临床试验的样本量、持续时间和成本






— THE END —

6402.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