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13:40:57 by admin 25
1.背景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ACS)和症状性颈动脉狭窄(SCS)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不同:基于医院的研究显示,ACS≥60%且经超声检查无微栓子信号的患者同侧中风的发病率在0.7%-1.4%;来自美国的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试验(NASCET)显示,SCS 70%-99%的患者同侧中风复发的风险约为17%。此外,SCS和ACS患者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成、内皮活化状态、凝血系统潜力方面存在差异。鉴于以上两点,血小板生物标志物或许能部分解释ACS vs. SCS,以及颈动脉狭窄 vs.正常对照组的卒中风险差异。
当血小板暴露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会经历一部分或全部的活化过程,包括粘附、形变、释放及聚集。抗血小板药物常用于治疗颈动脉狭窄,然而,据临床报道,有一定比例的患者通过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后,会发生血小板高反应(HTPR,之前曾被称为抗血小板药抵抗),即血小板仍然高度活化并大量聚集引发血栓,引起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某些实验室技术可被用来评估血小板的活化状态,以及血小板对激动剂刺激的功能反应,但尚未广泛应用于ACS和SCS的临床诊疗。本研究,通过汇总关于ACS和SCS患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方面的系列研究,目的在于:
1)判断其血小板是否有助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风险分层;
2)评估是否有证据支持基于血小板高反应(HTPR) 水平优化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
2.方法
基于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及Google Scholar,检索1975-2020年关于研究ACS和SCS患者血小板活化或功能的文章,然后总结陈述。
3.结果
共43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其中大部分是关于抗血小板治疗方面的研究,主要发现如下: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 vs. 健康对照组:5篇文章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症状颈动脉狭窄≥30%的患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增加,尽管其中大部分患者进行了抗血小板治疗。包被血小板(由胶原蛋白和凝血酶在体外双重刺激激活而产生的活化血小板的一个亚组)水平,结合狭窄的严重程度,可能有助于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50%-99%以上患者进行风险分层。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vs. 健康对照组:11项研究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症状性颈动脉狭窄≥30%的患者即使进行了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氯吡格雷、或者噻氯匹啶),其血小板仍处于高度活化状态。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 vs.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5项研究显示,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相比,早期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小板被过度激活,另外,血小板计数也增加。
血小板高反应(HTPR,曾被称为抗血小板药抵抗)在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的发生率: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50%-99%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是23%-57%,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是25%-100%。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是9.5%-64%,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是0-83%。但是目前的数据并不足以支持,在学术研究之外使用体外血小板功能/反应性实验来调整抗血小板的治疗方案。
颈动脉狭窄手术干预后的血小板反应:多数研究(n=7)表明,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支架植入术(CAS)后,血液中的血小板活化或激活反应增强,这种反应可能是手术后的急性反应,但是即使进行了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这种反应依然存在。
4.结论
诸多证据表明,与健康对照组和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相比,早期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小板处于过度激活状态,并且在进行干预后,无论是否使用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仍可能出现血小板活化或过度反应。
临床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无症状和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患者,在进行抗血小板治疗(APT)中发生血小板高反应,但现有数据并不足以支持基于体外血小板功能或反应性实验来调整常规性APT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确定由临床、神经血管成像和血小板生物标志物组成的模型在预测临床事件方面的能力,从而进一步优化个体化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