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全球共识


微信图片_20250722133727.png本文是2020年发表在lancet public health的一篇comment,时间稍微有点久远,但作者提到的几个观点,还是能让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分布和临床诊治实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简要翻译如下,以飨读者:




1.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可进行血运重建术

15%-20%的缺血性脑卒中由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硬化,临床指南一般建议行颈动脉血管重建术。自2011年开始,如果手术相关卒中和死亡风险低于3%,也建议对无症状患者,行血运重建术,此外,还应通过不同(例如颈动脉斑块成分和颈动脉内膜厚度)指标,来综合评估其心血管风险因素。


重度颈动脉狭窄(>=50%),显著增加卒中风险,指南建议,根据情况对颈动脉狭窄>70%或者>80%的无症状患者实施血运重建术。


2.全球30-70岁人口,约1/3有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Lancet Public Health的一篇系统综述显示,在30-79岁人群中,约 28%的颈动脉内厚度增加,导致这种情况的显著危险因素包括老龄、男性、吸烟、糖尿病和高血压。不同研究中,中度狭窄(>50%)的患病率不一致(4.2% vs1.5%),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对病变定义和荟萃分析的纳入标准不同。


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发病率以及风险因素等,有助于了解全球负担,进而制定相应的一级预防和管理策略。超声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最常用的测量工具。然而,由于测量部位(颈动脉不同节段)、测量方法(取平均厚度还是最大厚度,测近端壁还是远端壁,单角度扫描还是多角度扫描等)的不同,以及血流动力学(如漩涡流)的影响,测量数据异质性极大。因此,在日常实践中,经常使用不同的技术来测量斑块。


3.明确疾病危险因素,提高筛查效益

筛查对于无症状疾病的管理至关重要。精准识别疾病的风险因素,可以有效平衡筛查的收益(例如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等)和危害(例如,经济效益,过度医疗等)。 


有研究发现,吸烟、糖尿病和高血压是颈动脉斑块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老龄是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尽管目前这方面的数据并不充分,但是,未来评估动脉硬化筛查效益时,应把这些因素纳入考量范围。


种族差异是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例如,有研究发现美洲原住民和高加索人的颈动脉狭窄患病率最高,而非洲裔美国男性和亚洲女性的患病率似乎最低。 也有研究报道了西太平洋地区颈动脉斑块的高患病率。不同种族的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不同,这可能与不同种族中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分布不同有关。但仍需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以证实两者之间的潜在关联。


注:本公众号之前整理了很多关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系列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继续阅读,详情如下:

述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最佳管理方案

评论:无症状颈动脉患者的卒中风险

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潜在威胁?还是过度关注?

怎么预测中重度无症状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患者CAS术前使用他汀类药物,受益吗?

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成分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无症状人群血管壁MRI:3T和7T的比较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该不该筛查?药物治疗足矣?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需要处理吗?

EHJ 2018年度盘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处理前要先确定斑块性质

面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怎么办?

SVN中文解读: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即将进入强化内科治疗时代?

如何看待无症状的颈动脉斑块和狭窄

最新共识!无症状脑梗死原来是这样子···

【文献翻译】狭窄之外: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卒中预防影像策略







— THE END —

6402.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