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PlaqueView又出科研新成果,基于真实世界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转归


微信图片_20250725103526.png编者按:2023年意大利帕维亚大学(University of Pavia)Maugeri IRCCS临床研究所Oronzo Catalano团队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IF=6)发文,MRI-PlaqueView提供核心技术支持。这已经是该研究组对外公开的第三篇用MRI-PlaqueView的文章(既往两篇文章解读见:1.管腔狭窄是斑块易损性成分的重要预测因子,2.影响因子23!意大利实验组发文,MRI-PlaquView参与···

总结三篇文献思路,作者基于同一队列,着眼于斑块成分,先充分探索了与斑块易损性有关的因素,如狭窄率,斑块位置等,随后探索了在二级预防中易损斑块的转归情况,试图为我们描绘出“颈动脉斑块发生发展”的一生......



01/背景

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主要致死致残病因,其中约 15% -20%继发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然而,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约有19%-43%的狭窄率 < 30%。这提示除狭窄程度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特征也相关。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不稳定斑块破裂形成急性血栓引起的,而非逐渐进行的管腔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特征包括大的富脂质坏死核 (LRNC)、薄/破裂的纤维帽(FC)、斑块内出血 (IPH)、溃疡和明显炎症等。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量化分析斑块易损成分特征,证明无症状轻中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斑块易损性消退是可能的。

在无症状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25% 的病变会出现 IPH 或LRNC,75%的患者至少有1个病变具有这些易损特征。尽管如此,该人群卒中发生率很低,平均每年约2%-5%,目前尚不明确 LRNC 和IPH 应该有多大或 FC 应该有多薄才能显著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本研究对临界值也做了初步探索。

02/方法

设计: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

人群:本研究共招募了260名(最终纳入分析247名)无症状轻中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平均年龄71岁,这些患者均在高级心脏康复中心接受治疗。入组时,患者接受了常规体检、心电图、颈动脉 MRI 和血液化学检查。

易损斑块评估:斑块的易损性评估需要考虑每一层磁共振图像的斑块成分特征,如LRNC的面积百分比超过临界值、IPH 的面积百分比超过临界值、FC 投影长度超过临界值或FC 的最小/平均厚度低于临界值。斑块成分的定量分析由经过验证的软件(MRI-PlaqueView,VPDiagnostic,Seattle)完成。这些指标的临界值是基于 20 个随机受试者的基线MRI检查图像计算相关指标的 95 %或5 %分位数得出,参考临界值如下:(1)LRNC:占血管壁面积的26%;(2) IPH:占血管壁面积的12%;(3) FC:最小厚度:0.06 毫米,平均厚度:0.4 毫米,投影长度:11 毫米。易损斑块在本研究中的界定标准详情如下表:

图片原图见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1-81247-y#Sec19

如果≥ 2 个连续图像出现以上易损特征,则患者被归类为高风险;如果≥ 1 个非连续图像出现以上易损特征,则患者被归类为中风险;如果未发现易损特征,则患者被归类为低风险。

随访:高危患者分别在入组后6 个月、1 年和 3 年接受重新评估(一般体检、心电图、血液化学和颈动脉 MRI检查)。中危患者在入组后1 年接受结构化电话访谈,在入组后3 年接受重新评估。低危患者在入组后1 年接受结构化电话访谈,在入组后3 年接受除MRI之外的重新评估。在每次就诊或电话联系中,患者都会获得有关生活方式(饮食、吸烟和体育锻炼)和药物咨询的建议。

03/结果

根据基线 颈动脉斑块MRI图像,63 名 (26%) 患者被归为高风险,65名 (26%) 患者为中风险,119 名 (48%) 患者为低风险。

63 名高风险患者中,在6 个月、1年、3年随访时分别有 11 人 (17%;P=0.614)、16 人(25%;P=0.197) ,3年时有19 人(30%;P=0.009)转为低风险(图 1A)。在128 名中高风险患者中,21 人(16%;P=0.014)在 3 年随访时转为低风险(图 1B)。

图片图1.中高危患者颈动脉斑块在随访中的转归

下图展示了某一斑块在基线处高度易损,但在随访过程中逐渐向低危演变(图像由MRI-PlaqueView生成)。

图片

随访期间, 13 名患者经历了颈动脉缺血事件(3 人中风、3 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 人行动脉内膜切除术和 1 人行颈动脉支架术),18 名患者去世。在生存分析中,基线时有颈动脉易损斑块(中高风险)的患者与低风险患者相比,颈动脉缺血事件发生率并不高。然而他们显示出较高的 3 年全因死亡率(如图2)。

图片图2.不同风险人群的生存曲线(全因死亡)

04/结论

这项研究通过定量方法证实,颈动脉易损斑块是一种潜在的可逆病症,在二级预防中,颈动脉易损斑块消退很常见。药物治疗可在中长期促进很大比例的颈动脉易损斑块消退。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证实颈动脉易损斑块消退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THE END —

6402.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