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功能与颈动脉斑块


微信图片_20250725103811.png血管内皮功能在心血管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糖萼受损导致内皮功能障碍,进而引发后续的斑块形成、进展、破裂,甚至心梗或脑梗。在一个小型研究中,患有颈动脉斑块的成年人,每天服用含糖萼再生化合物持续两个月,采用MRI-PlaqueView(VPDiagnostic,Seattle)分析其斑块成分的动态变化,发现斑块的脂质核平均减少了 56%,管腔狭窄显著改善。这进一步佐证了,改善血管内皮状况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潜在有效措施。

之前的推文我们提到,糖萼在国内的认知度不高。但糖萼反映的是血管内皮功能,其实国内对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还是在逐渐增多的。今天就介绍一篇国内学者的研究,该研究发现,内皮功能与颈动脉斑块的有无以及长度显著相关。(Zhang Y, Wang M, Jing X, et al.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es in subjects with carotid plaque and carotid plaque length: A subgroup analysis show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23;32(3):106986.



01/背景

中风是全球致残致死主要原因。缺血性中风主要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然而,血管健康状况(动脉僵硬度和内皮功能)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

02/方法

我们招募了991 名有颈动脉斑块的受试者和 1170 名没有颈动脉斑块的受试者,测量其动脉硬度和内皮功能,使用逻辑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预测它们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

  • 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 (Carotid-femoral pulse-wave velocity,cf-PWV) 反映的是中央动脉硬度,较高的cf-PWV表示增加的动脉僵硬度

  • 反应性充血指数 (Reactive hyperemia index,RHI) 是一种简单无创的内皮功能测量方法,较低的 RHI 表示更严重的内皮功能障碍。


03/结果

数据显示,颈动脉斑块患者的 cf-PWV 平均值显著更高,RHI 平均值更低。高龄、男性、糖尿病、高血压和吸烟有助于斑块形成。颈动脉斑块有无及其长度与 RHI 值呈负向关联,与 cf-PWV 值正向关联;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可累积增加与动脉硬化关联的效应值。

04/结论

RHI (反映内皮功能)结合cf-PWV (反映动脉僵硬度)可以用于预测颈动脉斑块的存在及其长度。



— THE END —

6402.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