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6 | 颈动脉管壁MRI成像发展史


在之前的推文里(漫谈4 | 颈动脉管壁MRI成像发展史,漫谈5 | 颈动脉管壁MRI成像发展史),我们分别详细描述了斑块内出血和大脂质核是怎么从组织病理学走到影像学,再走到一线临床的,今天我们继续关注纤维帽:




01/ 2000年,T S Hatsukami等在Cirlulation发文,基于磁共振在体识别颈动脉斑块纤维帽(厚度,是否破裂等),并进行了组织学验证图片


02/2002年,Yuan C等等在Cirlulation发文,基于磁共振影像证实TIA发作或中风与颈动脉斑块纤维帽破裂高度相关。图片


03/2003年,Mitsumori, Lee M等在JMRI发文,进一步验证了在体多序列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纤维帽的准确性结果发现多序列MRI可以准确鉴别在体纤维帽的状态。此发现支持这些无创技术用于诊断易损斑块的应用前景。图片


04/2006年,Takaya, Norihide等在Stroke发文,随访无症状50%-79%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发现,MRI检测出来的纤维帽变薄/破裂与随后发生的脑血管事件有关图片


05/2006年,Saam, Tobias等在Radiology发文,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比有症状和无症状的颈动脉斑块特征,发现与无症状斑块相比,有症状的斑块常见纤维帽破裂(P=0.007)图片



6402.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