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块内出血体积大,卒中风险大?


微信图片_20250731104611.png导读:本文介绍的研究基于中国人群粥样硬化风险评估(CARE-II)项目,发现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大小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风险因素

原文简要翻译如下: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的存在是脑缺血事件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子。其潜在机制可能是IPH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增加斑块破裂风险。

在常规实践中,一般都将具有IPH的患者划分为相同的卒中风险等级,不考虑IPH大小研究报道,与无症状的颈动脉斑块相比,有症状的颈动脉斑块的IPH体积往往略大。本研究将为使用IPH大小评估卒中风险提供额外的信息。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基于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利用心血管磁共振(CMR)血管壁成像,确定颈动脉内斑块出血(IPH)的大小,分析其能否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风险


方法: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评估(CARE-II)研究,是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通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R-VWI),确定高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病率和特征。

本研究从CARE-II研究中选取颈动脉和脑CMR成像完整的患者。测量颈动脉斑块负荷和斑块组成的大小,包括钙化、富脂质坏死核心(LRNC)和IPH。在颈动脉斑块的同侧半球确定是否存在急性脑梗死(ACI),然后分析颈动脉斑块特征与同侧ACI的存在之间的关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义为CMR血管壁图像上的偏心性壁增厚。

斑块体积和斑块成分分别计算为斑块面积和斑块成分面积对应的切片乘以切片厚度。

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混杂因素进行校正前后,计算出鉴别ACI斑块特征的优势比(OR)和相应的95%置信区间。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6.0进行。


结果本研究纳入687名颈动脉斑块患者(62.7 ± 10.1岁,男性69.4%),28.5%在同侧半球有ACI。Logistic回归显示,在调整临床混杂因素前后,颈动脉斑块负荷与ACI的存在显著相关。

LRNC体积、%LRNC体积、IPH体积和%IPH体积与ACI显著相关(调整前:LRNC体积:OR=1.297,p = 0.005;%LRNC体积:OR=1.119,p=0.018;IPH体积:OR=2.514,p=0.003;%IPH体积:OR=2.202,p=0.003;调整后:LRNC体积:OR=1.312,p=0.006;%LRNC体积:OR=1.90,p=0.034;IPH体积:OR=2.907,p= 0.007;%IPH体积:OR=2.374,p=0.004)。在进一步调整斑块体积(OR=2.813,p=0.016)或斑块体积和LRNC体积(OR=4.044,p=0.024)后,IPH体积和ACI之间的相关性仍具有统计学意义。图片


结论:在症状性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IPH的大小与同侧ACI独立相关,表明IPH的大小可能是ACI风险的有用指标。

6402.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