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10:49:10 by admin 15
导读:本文介绍的研究基于中国人群粥样硬化风险评估(CARE-II)项目,该项目已于2015年结题。该研究应用颈动脉磁共振成像,发现我国有脑血管症状的患者中,约28%存在高危斑块,仅约19%存在严重狭窄(狭窄率≥50%)。另外,高危斑块中,约2/3的狭窄率均<50%。
原文简要翻译如下: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然而,在中国人群中,高危斑块(HRP,定义为具有管腔表面破裂、富脂质坏死核>40%或斑块内出血的斑块)的患病率仍不清楚。本研究使用颈动脉磁共振成像(CMRI)调查具有脑血管症状的中国患者的颈动脉中HRP的患病率。
方法: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评估(CARE-II)研究,是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通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R-VWI),确定高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病率和特征。
本研究从CARE-II研究中选取颈动脉MR成像完整的患者。比较有症状和无症状动脉HRP特征的差异。受试者操作特征分析用于计算狭窄的曲线下面积(AUC)和最大壁厚,以区分 HRP的存在。
通过logistic和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症状性动脉狭窄与其他斑块特征和斑块负荷之间的关系。所有统计计算均使用 R 语言进行。
结果:在招募的1047名受试者中,CMRI检测到的HRP的患病率几乎是颈动脉严重狭窄(≥50%)的1.5倍(28% vs 19%,P<0.0001)。大约2/3的HRP出现在狭窄率<50%的动脉中。有症状颈动脉的HRP患病率明显高于对侧无症状颈动脉(23.0% vs 16.4%,P=0.001)。
最大管壁壁厚度显示出比狭窄更强的HRP判别能力(AUC:0.93 vs 0.81,P<0.0001)。
结论:在中国有脑血管症状的患者中,高风险颈动脉斑块的比颈动脉严重狭窄(≥50%)更常见;在较低狭窄的动脉中发现了大量的HRP;并且,最大动脉管壁厚度在识别HRP时,表现优于管腔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