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9岁)的心血管风险因素,可预测成人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


微信图片_20250731120640.png导读:生命历程研究,我们介绍的比较少,但在学术圈却是很新兴很火的一个分支,纵观颈动脉斑块的研究,主要可总结为如下:

1.描述颈动脉粥样硬化自身的发生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有到合并症)

-多种起源假说,炎症学说,糖萼学说,滋养血管学说等

-不同斑块指标(管壁厚度,狭窄率,斑块成分等)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如脑卒中等)的关系

2. 多维度探索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风险因素,

-时间维度,跨越人生不同阶段,从胚胎期、婴幼儿、儿童,到青壮年、中老年等

-空间维度,整合多组学信息,从宏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性别身高等,到微观基因、糖脂质蛋白组学、肠道菌群等,

所有研究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这个过程中不同因素所扮演的角色,进而有效锁定靶点,制定干预措施:或提前干预,预防疾病发生,或积极有效治疗,减少生命质量损失

后期我们将集中介绍多项生命历程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生命早期队列,开阔视野,以飨读者。

本次推文介绍的研究即是一项生命历程研究,通过整合国际儿童心血管队列(i3C)联盟中4个队列研究数据,揭示了儿童期风险因素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之间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这一研究为深入了解儿童期心血管健康与成年期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原文简要翻译如下:



背景:尽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中年或老年人身上,动脉粥样硬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童年。先前报告中已经显示,青少年期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如血脂异常、高血压和肥胖,可预测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本研究旨在探索,在不同年龄段,儿童期风险因素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IMT关联如何变化

方法:该研究使用了4个前瞻性队列中的4380名成员的数据

  1. 芬兰的青年心血管风险研究(Young Finnss Study)

  2. 澳大利亚成年健康的童年决定因素研究(Childhood Determinants of Adult Health, CDAH) 

  3. 美国Bogalusa心脏研究( Bogalusa Heart Study)

  4. 美国Muscatine研究 (The Muscatine Study)


这些研究收集了童年期(3至18岁)的心血管风险因素数据,并在成人期(20至45岁)进行了IMT测量。使用4个研究中检查的唯一一致的左侧颈总动脉远端壁最大IMT进行分析。

考虑到年龄、性别、种族、危险因素的长期趋势、不同的研究队列和不同的方法可能存在的差异,该研究为每个风险因素和成人IMT生成了年龄-、性别-、种族-、研究年份-和队列-特异性z评分

儿童期风险因素评分:在计算4个危险因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BMI和收缩压)的z评分后,计算处于最高五分数的危险因素的个数,直接相加求和,因此,评分取值范围为0-4

成人高IMT:定义为IMT超过年龄-、性别-、种族-、研究年份-和队列-特异性z评分的第90百分位数。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不同年龄儿童期风险评分(作为连续变量)对成年期高IMT的预测能力。

结果成人期IMT增加与基于9岁(OR 1.37,95%CI 1.16 to 1.6;P=0.0003)、12岁OR 1.48,95%CI 1.28 to 1.72;P<0.0001)、15岁(OR 1.56,95%CI 1.36 to 1.78;P<0.0001)和18岁OR 1.57,95%CI 1.31 to 1.87P<0.0001)时测量的风险因素相关,与基于3岁时(OR 1.17,95%CI 0.80 to 1.71P=0.42)和6岁时(OR 1.20,95%CI 0.96 to 1.51P=0.13)测量的风险因素的相关性较弱且不显著。

图片


结论:对4个纵向队列研究进行的分析表明,儿童期风险因素与IMT之间的关联强度取决于儿童年龄,且9岁及之后获得的风险因素测量可以预测成人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6402.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