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颈动脉斑块,可预测冠脉钙化,卒中/死亡风险?


导读:动脉粥样硬化是系统性疾病,颈动脉斑块由于其解剖位置相对浅表,成像容易,可基于不同成像手段和图像分析技术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和成分进行透彻分析。本次推文介绍了两篇2024年新发的文章,文章作者分别探索了颈动脉斑块与冠脉钙化、卒中/死亡风险的关系,并提出,颈动脉斑块可用于预测相关疾病风险预测。


01/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

本研究探讨了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钙化(CAC)的关系。研究表明,颈动脉斑块的数量、大小以及成分特征与CAC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该研究强调了结合斑块成分分析和传统风险因素评估,可能成为改善中等风险人群心血管疾病筛查和预防的重要工具。

图片

背景:现有的冠状动脉疾病(CAD)筛查工具中,Framingham风险评分(FRS)区分高风险和低风险人群效果较好。然而,中等风险人群往往容易被错误分类,且该人群实际上面临着较高风险。

冠状动脉钙化(CAC)评分是一种敏感且可靠的工具,能够预测CAD及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研究一致表明,CAC评分比包括FRS在内的风险因素公式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在决定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成年人的治疗方案时具有重要意义。

颈动脉超声和CAC评分都能量化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并与心血管疾病及相关事件相关。但相关研究表示,在检测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方面颈动脉超声更敏感。本研究旨在探讨CAC评分与颈动脉斑块数量及成分之间的关系。


方法:研究招募了43名无心血管疾病史的成人参与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了最大斑块高度(MPH)、总斑块面积(TPA)、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和斑块评分。通过超声图像的灰度像素分布分析确定斑块组织成分。参与者随后接受CT扫描,以确定CAC评分,并将其分类为:无(0)、轻度(1–99)、中度(100–399)和重度(400+)。计算颈动脉变量与CAC评分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63±11岁。CIMT、TPA、MPH和斑块评分与CAC评分显著相关(ρ=0.60,p<0.0001;ρ=0.54,p=0.0002;ρ=0.38,p=0.01;ρ=0.49,p=0.001)。超声图像中的回声成分特征——钙化百分比(%Calcium)和纤维组织百分比(%Fibrous tissue)未能在临床相关程度上呈现相关性。

图片


结论:颈动脉超声则提供了有关斑块负担和成分的信息,并于CAC评分显著相关。结合传统危险因素使用颈动脉超声评估斑块特征,可能成为CAC评分的补充方法,并有望提高对中等风险人群心血管事件的预测能力。




02/基于颈动脉斑块形态学预测中风和死亡风险

本研究回顾了2010-2021年间的患者数据,结合临床变量(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和斑块形态学特征(如钙化、富脂质坏死核心、腔道面积等),建立了多重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结合临床因素和斑块形态学模型相比单纯临床变量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患者30天内的死亡或卒中风险

图片

背景:颈动脉疾病是导致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颈动脉疾病通常无明显症状,大多数患者在早期未能被诊断出来。目前,颈动脉狭窄干预的金标准是基于狭窄百分比和是否有临床症状。但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评估过程中依赖主观判断,会产生对狭窄程度的判断差异。因此,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辅助软件应运而生,成为减少诊断差异、提高影像学诊断和预后评估能力的潜在解决方案。

本研究基于AI算评估斑块形态学,并创建一个包含斑块形态学预测模型和风险评分,用于30天内卒中和死亡的预测。

方法:研究纳入了一所三级医疗中心在2010至2021年间被诊断为颈动脉狭窄且接受头颈部CT血管造影的所有患者。每个CT扫描图像基于AI算法识别斑块特征。采用逐步回归方法选择预测模型中的变量。模型的区分度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AUC)评估。此外,还进行了模型的校准,并选择了最小Akaike信息量准则(AIC)的模型。主要结局是死亡/卒中。


结果:根据366名患者创建了三个模型来预测死亡/卒中:模型A仅使用临床变量,模型B仅使用斑块形态学变量,模型C同时使用临床和斑块形态学变量。模型C因其具有最高的AUC和最低的AIC而最具预测能力。

图片


结论:本研究表明,结合临床因素和斑块形态学能够最佳预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全因死亡或卒中风险。此外,我们发现,即便在风险评分模型中仅得3分的患者,其卒中/死亡的风险仍为20%。未来需要更多前瞻性研究来验证该发现。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