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09:45:51 by admin
16
导读:本研究探讨了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在不同种族群体中的差异。研究发现,颈动脉狭窄在白人和美洲原住民人群较为常见,在西班牙裔、黑人和亚洲人群中患病率较低,其中亚洲人群患病率最低。斑块特征方面,华人群体颅内斑块多脂质核,白人群体颅外(颈动脉)狭窄多为高危斑块。斑块影响方面,西班牙裔和黑人群体较白人群体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脑损伤,如卒中、白质高信号灶、认知功能障碍等。简要翻译如下(原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045542/):
健康差异被定义为不同人群在健康结果方面的差别,这种差异受种族、族裔、性别、教育水平、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地理因素的影响。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占缺血性卒中的 8%–15%,而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影响 1%–2% 的成人人口。本综述聚焦于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及其风险因素在不同种族群体中的差异。
本研究通过 PubMed/Medline、Science Direct、Google Scholar 和 Embase 数据库检索 2017 年 1 月至 2023 年 10 月期间发表的英文原始研究和综述文章。
在不同种族群体中,白人和美洲原住民在不同种族群体中显示出较高的颈动脉狭窄患病率,西班牙裔、黑人和亚洲人群中患病率较低,其中亚洲人群患病率最低(如下图)。斑块位置和特征也呈现出种族差异,例如,在白人群体中,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较高,且多高危斑块,而在华人群体中,颅内斑块的患病率较高,且多脂质核(如下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术(CAS)被推荐用于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研究表明,尽管所有种族群体的患者都可能从手术中受益,但黑人患者的术后结果往往不如白人群体,医院选择和医疗体系中的种族歧视共同导致少数族裔在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后的中风/死亡率较高。服务于少数族裔的医院在 CEA 手术实施方面的差异可能影响其术后结局。此外,非白人患者更容易被安排进行紧急颈动脉内膜切除术(eCEA),而这通常与更差的预后相关。在 CAS 术后,黑人患者更易发生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导致严重的不良结局。
以上提到的颈动脉斑块患病率的种族差异,可能是优于相关风险因素的差异引起,如遗传因素、睡眠呼吸暂停、情感和心理因素等。具体而言:
-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不同种族群体中与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基因位点有所不同。例如,在墨西哥裔和欧洲裔美国人群体中,特定的基因位点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相关。而在中国汉族群体中,糖尿病相关的遗传易感性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有较强的关联。此外,某些基因变异会调节饮食因素(如鸡蛋摄入)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
- 睡眠呼吸暂停 睡眠呼吸暂停和睡眠不足显著增加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在白人群体中,睡眠呼吸暂停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增加相关,而在黑人群体中,与 cIMT 的增加相关。此外,睡眠不足与病理性血管炎症的增加有关。
- 心理因素与社会环境 文章还指出,情感和心理因素对黑人女性的健康影响较大。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身体的生理反应,如增加炎症反应或改变激素水平,进而导致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低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歧视等社会环境因素则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动脉硬化症状,特别是在非洲裔美国人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 冠状动脉钙化(CAC)CAC是一个有效的生物标志物,能够在无症状阶段早期提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包括颈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冠心病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而且其临床意义在不同族群中表现出一致性。
-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cIMT是识别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替代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和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将cIMT与CAC评分相结合可以提高缺血性卒中或TIA的风险评估,潜在地指导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靶向使用。
- 脂蛋白 血脂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这种关联在所有种族和族裔群体中普遍存在。多种族研究中,除高密度脂蛋白外,各种脂蛋白与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显著相关。
-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会干扰葡萄糖稳态,增加2型糖尿病和CVD风险。糖尿病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提高外周动脉疾病和颈动脉狭窄(CAS)风险。不同血糖指标在不同种族群体中的关联有所不同。
- 绝经期 许多研究报道了绝经状态与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联,关于机制多集中在探讨基因突变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是否介导这一关系。例如,从生育期到绝经期的过渡可能会影响HDL质量以及随后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目前尚未有充分证据支持种族或民族因素对这一关联的改变。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感染者可能面临更高的CVD风险,特别是在年长个体中。研究发现HIV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但种族或民族差异尚不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