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糖尿病对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发展的影响



快讯1:高危斑块常见于糖尿病患者,与狭窄程度无关
图片
本文于2010年发表于BMC Medical Imaging(if:2-3分)


背景:基于磁共振的斑块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估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能够将颈动脉斑块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病变类型(I-VIII型)。2型糖尿病(DM 2)是动脉粥样硬化是已知的高危因素,但其对易损斑块的具体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能否揭示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特征的差异。

 

方法:经书面告知后,191例颈动脉中度至重度狭窄患者同意入组,行磁共振检查(1.5T磁共振+颈动脉线圈)。根据磁共振修正版 AHA分型标准,颈动脉斑块被划分为I-VIII型。36例患者有组织病理学资料。

 

结果:11例患者因磁共振成像质量不足被排除,51例患者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病人(28.3%)。基于磁共振的斑块分型与组织病理学表现的一致性为91.7%(33/36),Cohen’s kappa值为0.81 (95% CI: 0.98-1.15)。糖尿病患者中,高风险斑块的比例为56.8%(29/5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出现高危斑块的概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6倍(OR 2.59;95% CI:1.15-5.81),与狭窄程度无关。

图片

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斑块分型分布

 

结论:2型糖尿病可能是预测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发展的一个风险因子,独立于狭窄程度和其他风险因素。




快讯2:糖尿病患者,斑块一般有大脂质核?

目标:糖尿病与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本研究旨在基于血管壁磁共振成像比较中国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差异

 

方法:从CARE-II(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评估)多中心观察性横截面研究中招募前循环脑缺血症状的患者,经超声测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后对有斑块的患者进行磁共振成像。使用线性(连续变量)和逻辑回归(二元变量)比较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和组成特征。

 

结果:在招募的总共584名患者中,182名(31.2%)患有糖尿病。根据单变量分析,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具有较大的平均管壁面积(33.7 vs 31.1 mm2; P = 0.002),最大壁厚(3.2 vs 2.8 mm;P <0.001)和平均标准化壁指数(43.8%vs  41.0%; P<0.001),且钙化(51.6%vs 36.6%; P = 0.001),富脂质坏死核(77.5%vs 58.5%; P <0.001)和高风险斑块(29.7%vs 19.9%; P = 0.011)出现频率明显更高。在调整临床特征后,钙化(P = 0.018)和富脂质坏死核(P = 0.001)的存在差异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有症状的中国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更容易出现钙化和脂质坏死核心,这表明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发展出更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应该在临床管理中加以重视。

图片



快讯3:血清胰岛素水平高,斑块出现斑块内出血频率更高,脂质核出现概率较低。
背景:众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糖尿病(血清胰岛素水平异常,葡萄糖代谢紊乱),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然而,早期血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促进斑块形成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此外,斑块的破裂倾向主要与斑块成分(如大脂质核,斑块内出血等)有关,血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与斑块成分之间的关系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横截面研究目的在于探索空腹血清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之间的关系
 
干预措施:纳入1740名参与者(平均年龄72.9岁,女性46%,糖尿病患者14.4%),基线处,通过血液抽样获取血清胰岛素、葡萄糖水平,血液测量和颈动脉MRI扫描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为7.9年。在2007-2012年,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内膜中膜厚度≥2.5mm)选择参与者进行MRI检查(1.5T, GE, 表面线圈),评估斑块成分:

  • IPH:3D-T1w-GRE上高信号区域;

  • 脂质核:PDw-FSE或PDw-EPI和T2w-EPI图像上低信号区域;或者与PDw-EPI图像相比,T2w-EPI图像上信号强度相对下降的区域;

  • 钙化:所有序列上均存在的一个低信号区域。


数据分析:血清胰岛素、葡萄糖水平根据三分位数记录为分类变量(低/中/高), 斑块成分根据存在与否记录为二分类变量(是/否)。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胰岛素、葡萄糖水平与不同斑块成分的相关性,同时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
 
结果:血清胰岛素水平与斑块内出血正相关(adjusted OR:1.42,95%CI:1.12-1.7),与钙化或脂质核心无关。尚未发现血清葡萄糖水平和任何斑块成分之间的相关关系。
图片

该数据分析方法值得商榷,一般来讲,只需调整混杂因素或者暴露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调整了不该调整的因素,会创造偏倚,进而得出错误结论,具体调整哪些因素需要建立在对真实世界的的了解基础之上。此外,本实验中OR 非常接近于1,对最终结论的解读要十分谨慎。


结论:血清胰岛素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成分的存在有关,特别是斑块内出血。这表明空腹血清胰岛素能够传达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信息,最终可能会在临床实践中用于患者的风险分层。
 



— THE END —

6402.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