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09:18:26 by admin 48
内容提要:本文整理的两篇文章均基于荷兰鹿特丹45岁及以上人群的前瞻性队列进行,主要研究了斑块成分变化趋势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基于MRI观察颈动脉斑块成分的变化:4年随访研究
内源性雌二醇和睾丸激素与斑块成分和卒中风险的关系
研究发现,斑块成分随时间显著变化,高血压、降压药使用、血清胆固醇水平和性激素等都对斑块成分有一定影响。详情如下:
01/斑块成分随时间显著变化,高血压、降压药使用和血清胆固醇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
目的:探索颈动脉斑块的成分(例如斑块内出血IPH,钙化,脂质核心)随时间的变化,以及与成分变化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是评估斑块易损性的重要指标,然而这些成分如何变化以及什么因素影响其变化尚不清楚。
方法:本研究从Rotterdam Study(鹿特丹研究,荷兰45岁及以上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198名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平均年龄67.5+10.6岁),斑块存在与否主要依据基于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2.5毫米判定,均对其进行了两次磁共振成像扫描以确定斑块成分(平均扫描间隔4.1+ 0.2年)。在基线处和不同随访时间点分别评估双侧斑块的IPH,钙化和富脂质坏死核, 并分析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
结果:在纳入研究的396条动脉中,所有斑块成分均随时间而显著变化。IPH,钙化和脂质核心的发生率分别为18.5%,59.2%和39.6%。与IPH发生率最相关的因素是降压药的使用(多元调整后的优势比[OR]:3.87;95%置信区间[CI]:1.90至7.90)和严重高血压(多因素调整后OR:4.70;95%CI:1.50至14.80)。钙化的发生率与高血压相关(OR:2.20;95%CI:1.07至4.40)。胆固醇水平升高与脂质核的发生率有关(胆固醇每升高一单位,多元调整OR:1.40;95%CI:1.10至1.70)。
结论:受试者的斑块成分在几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且心血管危险因素在这些变化中起了重要作用。高血压、降压药使用和血清胆固醇水平是斑块成分随时间变化的主要风险因素。
02/绝经后女性群体中,雌二醇与颈动脉易损斑块成分的存在和卒中风险增加有关
(Glisic, Marija, et al. "Associations of endogenousestradiol and testosterone levels with plaque composition and risk of stroke insubjec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irculation Research 122.1 (2018): 97-105.)
目的:性激素可能会影响斑块成分和卒中发生,本研究目的是在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群体中探索内源性雌二醇和睾丸激素与颈动脉斑块成分和卒中风险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从Rotterdam Study(鹿特丹研究,荷兰45岁及以上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1023名绝经后妇女和1124名男性。在基线处,测量总雌二醇(TE)和睾丸激素(TT),依据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与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2毫米),依据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估斑块成分(钙化,脂质核心和斑块内出血的存在)。
结果:TE与钙化成分无数据显著性相关, 与脂质核心的存在有关(女性:OR,1.48 ;95%CI,1.02-2.15;男性:OR,1.23;95%CI,1.03-1.46), 而TT和脂质核心之间无数据显著性相关。在女性群体中,较高的TE(OR,1.58; 95%CI,1.03-2.40)和较低的TT(OR,0.82; 95%CI,0.68-0.98)与斑块内出血相关,此外 TE与中风风险增加相关(危险比Hazard Ratio,1.98;95%CI,1.01-3.88)。在两性群体中, 均未观察到TT与卒中发生的相关关系。
结论:女性群体中,TE与颈动脉易损斑块成分的存在和卒中风险增加有关。在两性群体中,TT与斑块成分和卒中风险的关系尚未有一致性的发现。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