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09:51:27 by admin 49
Bytyçi 等在2021年发表一篇系统综述,发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病变血管数量中度相关,这不仅可用于疾病预测,也可以协助动脉疾病患者建立最优风险因素控制和跟踪管理方案。(文章简要翻译如下:)
目的:本meta分析旨在基于现有的影像学技术比较冠状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表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我们在2020年10月之前系统检索了PubMed–Medline, EMBASE, Scopus,Google Scholar, 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ry of Controlled Trials, ClinicalTrial.gov等数据库或检索平台,筛选出关于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文献。主要终点事件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颈动脉斑块成分与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显著性CAD定义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重度CAD定义为狭窄程度≥70%)的相关性。
结果:共89篇比较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论文纳入分析,涉及22683例患者。与显著性CAD患者相比,非显著性CAD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较少,钙化成分少见,然而脂质坏死核却非常普遍。CIMT与CAD严重程度(依据狭窄程度评估,r=0.60, P<0.001))和病变血管数量(r=0.49, P<0.001)呈中度相关。颈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狭窄(r=0.53,P<0.001)、颈动脉钙化与冠状动脉钙化(r=0.61, P<0.001)中度相关。CIMT≥1.0 mm预测CAD的总敏感性为77%,总特异性为72%,颈动脉斑块(有/无)预测CA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和67%。
图A:基于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疾病(存在与否、狭窄程度、病变血管数量等)的相关关系;图B:基于MRI/CTA,颈动脉斑块成分(如钙化、脂质核)与冠状动脉疾病的相关关系
结论:尽管表型不是完全相同,但是本研究结果支持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影响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系统的观点。此发现强调了对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查的辅助诊断价值。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