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galusa 心脏研究:年纪轻轻就出现颈动脉斑块,原因为何?


微信图片_20250718131042.png科学研究一直在进步,颈动脉斑块领域的研究同样如此。在深度上,我们现在正从宏观的环境和行为因素向微观的生化指标和分子标志物转变;在横向上,我们正从单一领域的深耕向跨领域的合作转变;在时空纬度,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开始从生命历程的角度,从胚胎期、婴幼儿期以及青少年期探索可能影响成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暴露因素。相信通过不同研究者的努力探索,定会实现人群健康老龄化的宏伟目标。


本文就是从年轻人群出发,基于队列的研究设计,寻找影响血管壁老化的影响因素,作者发现,较年轻、理想的脂蛋白、较低钙磷乘积和较低的钠摄入量与长期没有颈动脉斑块显著关联。这些结果表明饮食和血矿物质可能是动脉衰老表型发展的早期贡献者。(文章简要介绍如下)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全球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且疾病负担仍在增加。在美国的所有成年人(1.215亿)中约有一半患有高血压或ASCVD,扭转这种趋势的关键在于积极改变风险因素,然而,我们目前对动脉老化表型和 ASCVD 长期风险预测的理解仍然不完整,传统的风险因素分布和动脉粥样硬化负担之间存在显着的异质性:如近五分之一的符合他汀类药物条件的成年人并没有严重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反,在没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或 2 型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的情况下,13% 的年轻人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加速进展,因此,这些传统风险因素并不能很好地预测动脉病变负担。

 

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 ASCVD 风险低的年轻人群中,动脉健康老化(不发生颈动脉斑块)与过早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素都有哪些,进而改善ASCVD一级预防策略的时机和精确度。然而,目前对于在年轻人群中维持动脉粥样硬化不存在的因素知之甚少。

 

研究人群:Bogalusa心脏研究是一项长期的流行病学队列研究,开始于1972年6月,目的是确定从儿童期至成人期动脉硬化演变史以及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本研究对参与Bogalusa心脏研究的538名人员,该人群在基线处(2001-2002)处没有颈动脉斑块。并在2013-2016的随访中,进行第二次超声测量,确定颈动脉斑块的情况。

 

暴露因素:自变量信息均在基线处(2001-2002)收集,主要包括:人口社会学因素(年龄、种族、性别、教育水平),腰围,血压(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样本信息[HDL-C、LDL-C、apoAI、 apoB、 肌酐(计算估计肾小球滤过率 eGFR)、血清磷酸盐、血清钙、血纤维蛋白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生活方式信息[吸烟、运动、饮酒和饮食(基于食物频率问卷评估钠、钾、磷、纤维、胆固醇、脂肪和能量的摄入)]。

 

结局:由专业人员在2013-2016期间对参与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别计算左右颈动脉三个位点处(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的内中膜厚度,当内中膜厚度大于1.5mm时,可认定为存在颈动脉斑块, 当女性(≤65岁)和男性(≤55岁)人群出现颈动脉斑块时,可认定为过早动脉粥样硬化。

                                                                                                          

数据分析:血清钙、血清磷、和血清钙磷乘积以连续性变量进入模型,其他连续性变量做二分类处理(理想水平组/非理想水平组),基于基线特征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

 

  • 第一步:泊松回归+稳健标准误,调整年龄、种族、性别、腰围、胆固醇/HDL-C比值、空腹血糖、血清甘油三酯、血压、吸烟情况和药物(降脂降糖降压药)使用情况。

  • 第二步:模型 1的基础上,依次分别加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eGFR、尿微量白蛋白、血清钙、血清磷、血清钙磷乘积、膳食钠、膳食钾、膳食纤维、膳食胆固醇、膳食脂肪、饮酒和体力活动,评估各个因素的独立效应

  • 第三步:做三个敏感性分析检验,1)将eGFR做连续变量处理;2)在eGFR
    >90 mL/min/1.73 m2, 并且尿微量白蛋白 <30 mg/L的亚组人群中,研究血矿物质与不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关系;3)基于横断面数据,调整年龄、性别、种族和总能量摄入,探索肉类摄入(包括红肉、加工肉、猪肉、鱼肉)和血矿物质的关系。

     

结果:基线处,参与者平均年龄为 36.2 岁,64% 是女性,29% 是黑人。尽管几乎所有参与者 (97%) 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 <7.5%,但仍有 162 人(32%) 出现过早动脉粥样硬化。除了年龄较小(风险比 [RR],1.21;95% CI,1.07–1.36,每年轻 10 岁)和胆固醇/HDL-C比值<3.5(RR,1.15;95% CI,1.01–1.30)外,传统危险因素的正常值并不能预测长期没有斑块。独立于传统标志物,肾小球滤过率、血钙磷乘积(RR,1.07;95% CI,1.01–1.14,每降低 1-SD)、血磷(RR,1.15;95% CI,1.03–1.29,每降低1 mg/dL)和膳食钠 <2300 mg/天(RR,1.20;95% CI,1.02–1.41)与不发生斑块显著关联。

图片

参与者基线特征表


图片

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不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图片

新型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不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结论:在传统危险因素负担较低的年轻人群中,近三分之一发生过早动脉粥样硬化。除了较年轻和理想的脂蛋白特征之外,较低钙磷乘积和较低的钠摄入量与长期没有颈动脉斑块显著关联。这些结果表明饮食和血矿物质可能是动脉衰老表型发展的早期贡献者。

 



— THE END —

6402.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