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诊断血管疾病的影像学方法(MRI& CT)


微信图片_20250722133158.png本文是来自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一篇综述,汇总了MRI和CT技术在研究颈动脉斑块成分与心血管事件方面的最新成果。其中在MRI技术部分,文章专门提到,MRI-PlaqueView软件,基于磁共振图像,定性定量分析斑块成分(包括纤维帽、脂质核、斑块内出血等),可用于识别分析易损斑块(high-risk plaque)。原文简要翻译如下:



 
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于颈动脉、冠状动脉和股动脉,是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其潜在致病机制常被认为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迅速进展或斑块破裂,堵塞管腔,血流受阻,组织缺血,进而造成一系列严重疾病(如冠心病、心梗、脑卒中等)。
 
诸多研究表明,斑块成分与斑块进展或破裂的风险相关,可用于识别高危斑块。近年来,无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取得了巨大进展,可基于不同技术(如MRI、 CT 、US等),对不同标志物(如管壁、管腔、血流、组织分子等)成像,评估和量化心血管疾病(CVD)风险,辅助临床决策。

一些最新发现如下:
1、斑块成分在CVD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MRI、CT和US可精准测量斑块负荷,但最新证据表明,除了颈动脉斑块负荷和狭窄之外,颈动脉斑块成分与心血管疾病的结局独立关联。斑块成分包括钙化、富含脂质坏死核(LRNC)、斑块内出血(IPH)、纤维帽(FC)、斑块溃疡和炎症等。
 
2、MRI和CT成像方法,各有优缺点。MRI有良好的组织对比度和高度的可重复性,但是价格昂贵、应用范围小、扫描时间长、斑块钙化难以量化。相反,CT具有成本效益高、扫描时间短、准确评估钙化斑块等优点,但有电离辐射,CT造影剂也容易导致一些副作用的发生。
 
3、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可作评估易损斑块的新方法。瑞典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为了开发用于心血管疾病图像诊断的方法, 总共在三个不同的重点领域进行了八项研究,科研成果在陆续发布(详情见本公众号既往推文: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开发诊断新方法,以MRI-PlaqueView分析结果为参考金标准),其中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版块,将MRI-PlaqueView对斑块成分的分析结果作为“金标准”,辅助验证SWE评估斑块的准确性。在该研究中,使用专用分析工具(MRI-PlaqueView,VP Diagnostics)分析磁共振图像,识别斑块成分,如富脂质坏死核,纤维帽,斑块内出血,疏松基质和钙化,并定量分析其绝对体积和相对体积,此外还测量了纤维帽的尺寸,包括最大,平均和最小厚度,最后根据斑块成分对斑块进行AHA分型。结果发现不同斑块成分(脂质核,纤维帽,斑块内出血等)显示出不同的组速度和相速度信息。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可提供有关斑块成分的补充信息,辅助临床斑块分类,识别易损斑块,在监测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方面,该无创手段应用前景无限。
 
4、颈动脉MRI成像技术常被用于研究斑块成分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最新研究显示:LRNC与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相关,独立于管壁厚度,壁厚是衡量斑块负荷的传统方法;IPH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和不稳定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
 
5、CT在检测斑块钙化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研究显示,颈动脉钙化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预测因子。此外,纤维帽破裂与CT血管造影成像的对比度增强有关。
 
颈动脉成像领域的重心正逐渐从斑块负荷向斑块成分转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颈动脉斑块成分,包括脂质核心、斑块内出血、薄纤维帽或钙化等,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因此,先进的斑块成像技术,未来可能会在临床治疗决策过程中发挥更突出的价值。



— THE END —

6402.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