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MRI(下):高危斑块特征新兴趋势


(接上文)

微信图片_20250725130015.png颈动脉粥样硬化MRI的新兴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易损斑块特征在不明原因卒中(也可称之为隐源性卒中)所部扮演的角色,(具体科普见隐源性卒中:概念、病因、诊断、治疗);一个是基于易损斑块特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01/隐源性栓塞性卒中
(embolic strokes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s)

ESUSs被定义为在没有已知病因的情况下发生的栓塞性缺血神经事件,常局限于颈动脉狭窄<50%(即“非狭窄斑块”)的患者。ESUSs占中风的16%–25%,易于复发,多发于年轻患者。

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为,ESUSs可能起源于具有易损特征的非狭窄同侧颈动脉斑块。Coutinho等注意到,ESUSs患者的同侧颈动脉中明显更常见的是大但非狭窄的斑块。CAPIAS研究结果表明,在ESUSs患者中,破裂的纤维帽(HR = 4.91;95 CI,1.31–18.45)和IPH(HR = 4.37;95% CI,1.20–15.97)都与复发事件的风险增加相关。该研究的其他数据发现,高风险斑块特征在同侧梗死动脉中明显更常见,而在对侧动脉中则较少(分别为31%和12%)。

未来的研究,应着重关注ESUSs患者斑块的MR成像特征,应该会产生更多关于卒中病因的实质性数据。

02/颈动脉斑块成分与治疗方式选择

是否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通常基于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治疗指南通常依赖于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和欧洲颈动脉手术试验(ECST)的结果。这些研究已经确定了在症状性患者中进行CEA或颈动脉支架置入的资格,具体取决于狭窄程度,通常不考虑对于狭窄程度低于50%的患者进行手术。

然而,在这些试验之后的几年里,发现了狭窄程度与易损斑块特征之间的关联。已经知道许多症状性斑块不符合NASCET对明显狭窄的标准,这引发了修改治疗指南的呼声。具体来说,人们认为在确定治疗资格时应考虑斑块易损性的成像标志,包括斑块内出血(IPH)、溃疡、最大斑块厚度、富脂质坏死核(LRNC)、纤维帽的完整性以及某些类型的斑块内钙化等。

早期数据表明,在斑块相对较小的患者中进行CEA是可行的。一些研究报告了对非狭窄(<50%)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CEA的积极结果,尤其是那些具有IPH的患者。这些研究报告了低并发症率和CEA后卒中再发的低发病率。然而,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仍在进行中,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评估在非狭窄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上进行CEA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实用性。可用的数据表明,对于易损斑块,CEA优于CAS,因为CAS可能导致术中事件的风险更高,包括脑栓塞和再狭窄。

最近的试验提供了支持保守医学治疗颈动脉疾病的证据,包括高剂量的他汀治疗和针对白细胞介素-1β先天免疫途径的抗炎疗法。高剂量降脂治疗已显示出扭转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力,高剂量他汀可能通过降低脂质含量来稳定易损斑块。然而,IPH的存在可能会影响他汀治疗的有效性。

目前,对易损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管理,尚未建立明确的指南,多依赖于专家意见。例如,Holmes等人建议所有患有卒中原因不明的卒中患者应该接受相同的药物治疗(高剂量他汀和3周的双抗血小板疗法,以及1年的阿司匹林),但应该使用MRA来确定进一步的治疗路径。该文章认为,具有IPH和/或溃疡以及再次中风的患者应该考虑进行CEA。Hackam等人也持类似看法,他认为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如果具有易损特征,应考虑行血管再通。


6402.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