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5 13:13:54 by admin 24
编者按:确定斑块是否高危,除了通过影像学或病理学检测直接定性,也可以利用一些人群数据规律做适当预测和辅助诊断,比如年龄,性别,斑块侧向(左侧/右侧),生活方式等。
本次翻译解读的文章,基于中国人群发现,与右侧相比,左侧颈动脉斑块更可能具有更大的斑块负荷、更高的LRNC患病率和更大的IPH体积。(Shao, Sai et al. “Differences in left and right carotid plaque vulner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carotid plaques: a CARE-II study.” 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 vol. 8,4 (2023): 284-291. doi:10.1136/svn-2022-001937)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受各种全身和局部因素影响的非常复杂的过程,大脂质核(LRNC)、斑块内出血(IPH)和纤维帽破裂(FCR),这些特征与缺血性卒中显著相关。本研究旨在利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R-VWI),研究双侧颈动脉斑块(BCP)患者的左右侧斑块负荷和成分的差异。
方法: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评估(CARE-II)研究,是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通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R-VWI),确定高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病率和特征。本研究从CARE-II研究中选取了具有BCP的参与者进行分析。受试者的MR-VWI图像均由Cascade软件进行后处理,定性定量分析双侧测量颈动脉斑块负荷和斑块成分,比较左右侧差异。
(注:MRI-PlaqueView为Cascade的商业化版本)
结果:共纳入540名BCP患者。与右侧颈动脉相比,左侧颈动脉显示更大的平均管腔面积(p<0.001)、更大的平均壁面积(p=0.025)、更大的平均总血管面积(p<0.001),较小的标准化管壁指数(p=0.006),更大的斑内出血(IPH)体积(p=0.011),更高的富脂质丰富坏死核(LRNC)患病率(p=0.026)。(具体见下图)
结论:在双侧颈动脉斑块患者中,与右侧相比,左侧颈动脉斑块更可能具有更大的斑块负荷、更高的LRNC患病率和更大的IPH体积,这可能有助于解释缺血性卒中在脑半球中的侧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