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10:33:40 by admin 11
导读:本文介绍的研究基于中国人群粥样硬化风险评估(CARE-II)项目,发现,颅内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并存是同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风险因素。
原文简要翻译如下: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颈动脉易损斑块与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通常涉及多个血管床,并且有症状的患者普遍存在颅内和颈动脉斑块。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单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相比,多血管共存斑块的缺血事件发生风险更高。
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证据。本研究旨在应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颅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并存与同侧缺血性卒中(ACI)的关系。
方法: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评估(CARE-II)研究,是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通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R-VWI),确定高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病率和特征。本研究从CARE-II研究中选取双侧颈动脉、颅内动脉和脑部MR成像完整的患者。
颈动脉高危斑块指的是斑块具有斑块内出血(IPH)、薄/破裂纤维帽(FCR)、或大脂质核(LRNC,占血管壁面积的百分比>40%)。使用NASCET标准,确定指定管腔狭窄程度。
颅内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共存,定义为同一侧颅内存在严重狭窄(狭窄≥50%)并且同侧的颈动脉管壁厚度均值(MWT)≥1mm或存在任何斑块成分或高危特征。
使用逻辑回归评估颅内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与同侧ACI之间的关系。
结果:本研究纳入351名患者,其中146名受试者出现同侧ACI。与无同侧ACI相比,患有同侧ACI的患者同时存在颅内动脉狭窄≥50%和颈动脉MWT≥1mm(20.5% vs 4.9%,p<0.001)、钙化(15.1% vs 4%,p=0.001)和LRNC(19.2% vs 7.8%,p=0.002)的概率更高。
颅内动脉狭窄≥50%和颈动脉MWT≥1mm(OR 5.043,95% CI 2.378 to 10.694,p<0.001)、钙化(OR 3.864,95% CI 1.723 to 8.664;p=0.001)和LRNC(OR 2.803,95% CI 1.455 to 5.401;p=0.002)并存与同侧ACI显著相关。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上述关系仍有统计学意义(如下图)。
结论:颅内动脉严重狭窄与颈动脉大负荷、钙化或LRNC并存与同侧ACI独立相关,这为卒中防治提供了新的视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