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ISK 研究 | 斑块成分可用于预测颈动脉斑块溃疡


微信图片_20250801090542.jpg

导读:本次推文介绍的研究是一项跨中心的前瞻性研究,旨在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的发生与斑块成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斑块溃疡的存在和发展与较大的斑块体积以及高含量的液化坏死心肌和斑块内出血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轻度至中度狭窄的症状性颈动脉患者中,斑块的成分(如LRNC和IPH)被发现是预测斑块溃疡的重要因子,这对于理解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缺血事件的机制至关重要。研究结果为临床预防斑块破裂和复发性中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简要翻译如下: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栓塞是其主要机制。目前,主要依赖血管腔狭窄程度和患者有无症状进行风险评估和治疗决策,且主流观点认为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50%-69%和70%以上)可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获益。然而,几乎一半的神经事件发生在低度狭窄的患者中。这一发现促使人们开始研究狭窄/症状之外的其他卒中风险标志物。
斑块溃疡是斑块破裂的标志。大多数先前的研究通过横断面研究设计探讨了斑块溃疡与斑块特征之间的关系。一般发现,斑块内出血(IPH)、富脂质坏死核心(LRNC)以及纤维帽的变薄或破裂与溃疡的存在相关,而钙化的存在与溃疡呈负相关。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症状性轻度至中度(30%-69%)颈动脉狭窄患者中,哪些斑块成分可以预测斑块破裂的发生。

方法:研究纳入了70%以下颈动脉狭窄的症状性患者,患者在基线时进行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和MRI检查(n=180),MRI影像用于评估血管壁体积以及斑块成分(斑块内出血、富脂质坏死核心和钙化)的存在和体积,以及纤维帽的状态,MDCTA评估斑块溃疡的存在。2年后重复进行MDCTA检查(n=73)。基线MRI影像用于评估血管壁体积以及斑块成分(斑块内出血、富脂质坏死核心和钙化)的存在和体积,以及纤维帽的状态。
基于逻辑回归探索基线处斑块成分与溃疡的关联,基于差异性检验探索有无新发溃疡组的斑块成分差异。

结果:基线时,27%(49/180)的斑块存在溃疡。血管壁体积(OR = 12.1 95% CI 3.5–42.0)、LRNC体积(OR = 1.7 95% CI 1.3–2.2)、较IPH体积(OR = 1.7 95% CI 1.3–2.2)和薄或破裂的纤维帽(OR = 3.4 95% CI 1.7–6.7)与基线时斑块溃疡的存在正向关联。

图片

在8%的患者(6/73)中,出现了新的溃疡。随访时出现新溃疡的斑块,其基线时具有更大的血管壁体积(1.04 cm³ [IQR,0.97–1.16 cm³] vs 0.86 cm³ [IQR,0.73–1.00 cm³];P = .029)、更大的LRNC体积(23% [IQR,13–31%] vs 2% [IQR,0–14%];P = .002)和更大的IPH体积(14% [IQR,8–24%] vs 0% [IQR,0–5%];P < .001)

图片


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IPH和LRNC的存在,均与基线和随访时的斑块溃疡有关。


6402.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