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 颈动脉斑块成分与中风风险


微信图片_20250801092211.jpg

导读:本次推文介绍的综述,比较了四种斑块成分(斑块内出血、富脂坏死核心、纤维帽破裂、钙化)与中风的关联。结果表明,斑块内出血(IPH)与中风发生的风险显著高于富脂坏死核心(LRNC)和钙化斑块。研究结果提示,MRI对特定斑块成分的表征(主要为IPH)有望作为评估中风风险的有效工具。简要翻译如下:



背景:颈动脉斑块是导致脑血管事件(如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眼动脉暂时性失明)的主要病因。多项研究表明,存在高风险特征的斑块斑块内出血(IPH)、富脂坏死核心(LRNC)、薄或破裂的纤维帽(TRFC)及斑块溃疡等,更容易破裂,与中风风险高度相关。目前鲜有研究将不同斑块成分的中风风险进行比较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探索比较颈动脉斑块成分与中风风险的关联。

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Ovid数据库,使用检索词“stroke”、“carotid plaque”和“carotid artery”收集截止到2022年6月已发表的文献。利用Stata16对选定的文章进行荟萃分析,分析中风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结果:共纳入11项研究,涉及6661名参与者。分析结果显示,IPH斑块与LRNC斑块之间中风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RR:1.27 95% CI:1.04-1.55);IPH斑块与钙化斑块之间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RR:2.99 95% CI:1.74-5.14,P<0.0001)

图片

此外,TRFC斑块或钙化斑块相比,LRNC斑块的卒中风险未发现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图片

图片


结论:与LRNC和钙化斑块相比,IPH有较高的中风发生率相关,这表明,IPH可能在预测中风中起着重要作用。


6402.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