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依然需要IPH定量指标?


微信图片_20250801093129.png01/IPH简介

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是易损斑块的一个主要特征。研究表明,不论是否有症状或颈动脉狭窄程度如何,IPH的存在与斑块快速进展和未来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

作为与卒中风险最密切相关的影像学标志,IPH成为众多研究的焦点,旨在更好地了解其基础病理生理机制,并寻找最能预测临床事件的IPH指标。一些横断面临床研究提出,IPH的信号强度比(SIR)和体积可能是预测未来同侧缺血性事件的潜在指标。


02/IPH SIR和体积的研究

Nies等人评估了IPH SIR和体积是否与新发或复发性同侧脑血管事件的风险相关(详细解读见:PARISK 研究 | 颈动脉IPH与同侧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研究中的患者在基线时接受了脑部和颈动脉磁共振成像(MRI)以表征其斑块特征,随后在3个月和每年进行随访,最长5年,以记录复发性同侧脑血管事件。其中69名患者在2年后再次接受脑部MRI以发现新的无症状缺血事件。

基线数据显示:

  • 53%的患者曾发生脑卒中,36%患有短暂性脑缺血(TIA),11%出现一过性黑矇。

  • 中位狭窄程度为23%(四分位范围IQR:5–36%),中位IPH SIR为2.6(IQR:2–4.5),中位IPH体积为115微升(IQR:29–238)。


随访数据显示:

  • 在中位5.1年(IQR:3.1–5.6年)的随访期间,24.1%的患者经历了22次复发性同侧缺血事件(包括9次卒中、11次TIA和2次黑矇)。在2年后的MRI检查中,12名患者(17.4%)检测到新的同侧脑梗死。

  • IPH SIR和体积与复发性同侧临床缺血事件或MRI随访中检测到的无症状梗死无显著关联。这一结果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狭窄程度、斑块特征及基线事件等因素后,或排除黑矇患者后,依然一致。

研究结论指出,仅识别IPH的存在即可满足风险分层需求,测量IPH SIR和体积并未提供额外的预测价值

03/为什么我们依然需要IPH定量指标?

现已明确,IPH可导致斑块负荷迅速进展,且与斑块表面破裂和血管外膜炎症相关,这些因素可能加重狭窄或促进血栓形成。然而,IPH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近期研究提出,斑块钙化、血压和新发IPH之间可能存在潜在关联。在研究影响IPH进展或逆转的因素时,IPH的定量指标将发挥重要作用

虽然Nies等人的研究结果可能影响临床实践,但其临床意义仅限于患有同侧、轻度狭窄(<50%)IPH的症状性患者。尚不清楚在中重度狭窄患者和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IPH SIR和体积是否能够预测事件风险。或者在双侧IPH患者中,哪侧风险更高。此外,该研究的一个局限性是未在复发事件后进行重复的颈动脉血管壁成像,这可以揭示IPH SIR和体积的增加是发生在斑块破裂之前还是之后如果是在斑块破裂后增加,这可能用来解释Nies研究结果与此前研究(显示更大IPH体积或更高SIR与症状性斑块相关)之间的差异。


04/总结

尽管IPH定量指标可能不适用于识别复发缺血事件高风险患者,但在以下方面仍然必要:1)阐明IPH的病理生理机制;2)确定症状性斑块在复发性颈动脉斑块破裂事件时或之后是否表现为IPH SIR和体积的增加;3)评估无症状患者,尤其是双侧IPH患者的事件风险。这些研究将为个体化治疗和预防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6402.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