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心血管事件风险,颈动脉斑块评分优于cIMT?


微信图片_20250801095115.png导读:本次推文介绍的研究旨在评估基于超声的颈动脉斑块评分(plaque score)在心血管事件(MACE)预测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是否能超越传统心血管风险因素,提升心血管风险评估的精准性。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评分≥2与较高的MACE风险相关。相比于最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CA IMT),斑块评分在预测心血管事件中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实用性。此外,斑块评分可以有效帮助区分低-中等风险患者,并指导临床决策。简要翻译如下:



背景:研究估计,超50%的患者在发生猝死时,并未表现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症状,大多数患者也未被Framingham风险评分列为高风险人群。传统的心血管风险评估方法,如FRS和Reynolds风险评分,主要依赖于传统危险因素及评分算法来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
目前已有其他临床工具(如磁共振成像、颈动脉超声等)可用于识别动脉粥样硬化,从而使风险评估超越传统风险因素。但由于影像获取和测量过程较为耗时,这些方法尚未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而采用Rotterdam方法计算的斑块评分(Plaque Score)简单快捷,仅需4–6张B超图像。本研究旨在评估基于超声的颈动脉斑块评分在一般心血管社区诊所中识别未来10年内发生MACE高危患者的有效性。

方法:对年龄≥40岁且前来进行风险评估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排除既往血管疾病或MACE史,以及年龄>75岁的患者。采用Kaplan–Meier 曲线和风险比(HR)进行分析。左、右侧颈总动脉(CCA)、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ICA)的每个部位,如发现斑块,则计1分(斑块评分范围0–6)。该方法仅基于斑块的有无,不考虑斑块数量或大小。通过ICES(临床评估科学研究所)的管理数据进行10年事件随访。
MACE包含心血管死亡、非致命性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致命性卒中及非计划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结果:8472名患者中,女性占60%(n=5121)。男性的斑块检出率较高(64% vs. 53.9%;P<0.0001)。10年MACE累积发生率估计为6.37%(共276例事件),男性6.9%,女性6.0%(P=0.004)。

图片

在1年MACE预测中,斑块评分的AUC为0.738,而CIMT的AUC为0.669。也就是说斑块评分预测能力优于IMT

图片

斑块评分与未来10年内MACE的风险呈显著正相关。特别是斑块评分≥2的患者,其10年内发生MACE的风险显著增加(未调整风险比为2.79,调整后为2.05)。调整后,斑块评分为6的风险比为5.75。

微信图片_20250801095231.jpg

根据Framingham风险评分,大多数患者被评估为中等风险,此外低、中、高风险组的MACE发生并无显著差异。但在中等风险组的患者中,加入斑块评分后,能够进一步区分他们的风险层级(如下图)

图片


结论:斑块评分≥2可将低-中等风险患者重新分层。斑块评分可作为心脏科诊所中的快速评估工具,以指导患者的治疗管理。


6402.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