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10:03:54 by admin 13
导读: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约占缺血性卒中的15–20%。血运重建手术,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以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率>50%)的卒中风险,尤其对于狭窄更严重(70–99%)的患者效果更为显著。然而,近年来药物治疗快速发展,有研究指出其受益与手术相当。本次推文介绍的综述将探讨当前针对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和手术治疗的循证依据,强调除腔内狭窄程度以外的其他重要因素,并介绍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简要翻译如下:
严重狭窄(70–99%):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显著降低同侧卒中风险(相对风险降低65%),症状后2周内手术获益最大。(循证基础:NASCET和ECST研究)
中度狭窄(50–69%):获益较小(风险降29%),延迟手术可能丧失获益。
狭窄低于50%:手术无显著获益。
接近闭塞(远端塌陷):目前指南不推荐血运重建,因缺乏明确获益证据。
高风险临床特征:如近期事件、斑块不规则、女性、高血压等,可细化手术获益人群。
性别差异:女性药物治疗后卒中复发风险低于男性,但手术并发症风险较高。
功能状态和虚弱程度:80岁以上患者手术风险略高。但在过去 30 年中,老年人群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在持续下降。因此年龄非绝对禁忌;功能状态和虚弱评分更关键。
CEA仍是首选:CAS的30天卒中/死亡风险更高(尤其>70岁人群),但心肌梗死风险较低。
CAS适应症:CEA不可行时(如解剖困难、再狭窄)或年龄<70岁患者可选择。
易损斑块:薄纤维帽、斑块内出血、富脂质核心与早期卒中复发相关,但临床常规评估仍依赖超声/CT的形态学特征(如溃疡、钙化)。
新兴技术:PET/MRI可评估斑块成分、炎症、微钙化;放射组学和机器学习或改善风险分层。
抗血小板治疗:
双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减少微栓塞信号,但对狭窄>50%与<50%患者效果差异不显著。
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替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症状性狭窄中显示获益。
降脂与抗炎:
他汀类药物和PCSK9抑制剂(如依洛尤单抗)可稳定斑块。
秋水仙碱等抗炎药物(如CONVINCE研究)可能成为未来方向。
非狭窄性高风险斑块:即使狭窄<50%,厚斑块或高风险形态可能为卒中病因,需优化二级预防。
无症状性狭窄:
5年同侧卒中的发生率为约4.7%,他汀治疗可降低风险。
目前不建议在心胸外科手术前进行常规颈动脉筛查。
CREST-2与ECST-2研究:将重新评估现代药物治疗 vs. 血运重建(CEA/CAS)在无症状/低危症状性患者中的作用。
个体化治疗:结合狭窄程度、斑块特征、生物标志物和患者整体风险优化决策。
总的来说,颈内动脉粥样硬化仍然是缺血性卒中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在初次斑块破裂后的短期内,复发风险较高。对于那些具有显著症状性狭窄的患者,外科干预仍然是主要治疗方法,但积极考虑易损斑块特征,患者临床指征,以及最佳药物治疗的进展,对于个体化临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