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10:08:04 by admin
20
导读:本次推文介绍的研究基于无症状人群,纵向分析了颈动脉斑块特征及其进展与临床因素的关系。研究发现,钙化和斑块内出血(IPH)均与斑块进展显著关联。钙化不仅与IPH的发生相关,还与脉压升高相互影响,提示钙化在斑块病变早期起重要作用。该研究强调了钙化和IPH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的关键作用,为未来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简要翻译如下(原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068857/):
背景:中风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及破裂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诱因。斑块内出血(IPH)在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中均较为常见,被认为可促进斑块进展,加重狭窄。钙化斑块常伴随IPH,但两者的具体关系及钙化对斑块进展的独立影响尚不明确。血压,尤其是脉压(收缩压-舒张压),与IPH发生密切相关,提示血压可能在斑块进展中起关键作用,同时血管钙化与血压也存在关联。基于此,本研究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旨在探讨斑块特征及临床因素对IPH发生、发展及斑块进展的影响,揭示其潜在机制,为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脑血管事件提供依据。
方法:纳入98名无症状颈动脉斑块受试者,基线处,使用连续多序列磁共振成像(MRI)测量了壁体积分数(%WV = 100 × [血管壁体积] / [血管总体积]),IPH和钙化的体积,斑块成分分析由CASCAD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完成。每12个月随访一次,重复进行影像检查,评估斑块特征的变化主要成像结局为整体斑块进展,定义为百分比壁体积(%WV)的每年绝对变化,单位为每年百分比变化量。次要成像结局包括斑块内出血(IPH)和钙化体积的变化。IPH 的变化根据连续两次扫描结果分类:初始无、后续出现为 IPH发展;
初始有、后续消失为 IPH消退;
两次均有为 持续IPH;
两次均无为 无IPH。
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的回归模型分析了%WV变化及新发IPH的关联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8 ± 0.8年。基线处IPH(β:每年0.6%,p = 0.033)和钙化(β:每年1.2%,p = 0.028)的存在均与斑块更快进展相关。在无IPH的动脉中,4%在随访中出现IPH,钙化(每增加1个标准差,OR = 2.6,p = 0.038)和脉压(每增加1个标准差,OR = 2.3,p = 0.016)与新发IPH显著关联。更大程度的钙化也与脉压更显著的升高显著关联(每增加1个标准差,β = 每年1.4 mmHg,p = 0.040)。

结论:IPH和钙化各自独立地与斑块进展关联。钙化可能通过促进脉压升高进而驱动IPH的发展和斑块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