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的动态演变过程


微信图片_20250801101636.png导读:本次介绍的研究基于颅内动脉狭窄(ICAD)患者,使用3D MRI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揭示了动脉管壁的动态演变过程,研究发现,ICAD在管腔侧存在重塑现象基线斑块的增强程度以及糖尿病的存在与ICAD的变化显著关联原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131254/,原文简要翻译如下:


01/ 背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D)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ICAD具有动态演变特征,其进展与初发及复发性脑卒中事件相关。因此,迫切需要有效的影像技术来监测ICAD的演变过程及其与脑卒中的关系。

传统上,ICAD的评估依赖于CTA或MRA等血管成像方式,通过观察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判断。但三维(3D)颅内血管壁MRI(IVW)则能提供更全面的血管壁形态学信息,既可检测有狭窄的病变,也能识别传统影像难以发现的非狭窄性病变(约占ICAD斑块的30%–70%),从而为长期随访观察斑块演变与血管重塑提供优势。

此外,我们研究团队开发了MOCHA系统(多平面、多序列、多时间点ICAD图像分析工具),用于高效、稳定地识别与量化血管壁病变。本研究旨在借助3D IVW和MOCHA技术,对ICAD的纵向变化进行评估,系统分析ICAD中斑块演变过程

02/ 研究人群

本研究作为WALLI研究的一部分,于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前瞻性招募患者。招募期间记录了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信息,如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用药情况。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的内科治疗管理。

纳入标准为:在急性卒中评估后,CTA或MRA确认存在颅内动脉狭窄或管腔不规则。资格筛选由放射科医师通过病历和影像资料审查完成。

排除标准包括: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颈外动脉狭窄超过50%、房颤或其他潜在心源性栓塞引起的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支架或夹、头部放疗史、MRI或造影剂禁忌、无法提供知情同意等。

最终共有45例ICAD患者入组,其中37名在12个月内完成两次3D IVW检查 (扫描间隔平均为0.4年),纳入本次分析(平均年龄69±12岁,12名女性)。


03/ 颅内血管评估

使用3.0T MRI(Philips Ingenia CX)和32通道头线圈开展三维多序列颅内血管壁成像(IVW),于基线及12个月时分别进行两次扫描。成像序列包括T1-VISTA(对比剂前后)、PD-VISTA、TOF-MRA及常规序列如DWI、SWI和FLAIR随后,将两个时间点的IVW数据通过MOCHA联合预处理。

斑块按其位置和平均壁面积,被分类为责任斑块(culprit)非责任斑块(non-culprit),例如,若灌注区域上游仅存在一个斑块,或多个斑块中平均壁面积最大者被归为致病斑块。

斑块根据一年内最大血管壁厚度的变化被分为进展型稳定型消退。研究设定15.2%的变化幅度作为判断标准:

  • 增加超过15.2%进展型

  • 减少超过15.2%为消退

  • 变化在±15.2%以则为稳定型


04/ 结果:

在37名受试者中,IVW共检测到120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颈内动脉(ICA)是最常受累的节段(64个),大脑前动脉(ACA)受累最少(1个)。在为期12个月的随访中,

  • 89个斑块(74%)保持稳定

  • 18个斑块(15%)出现消退

  • 13个斑块(11%)出现进展

消退组(18个斑块)表现为最小管腔面积显著增加,从7.4 mm²增至8.3 mm²;而进展组(13个斑块)则表现为最小管腔面积显著减少,从5.4 mm²降至4.3 mm²。

此外,有24名受试者(65%)检测到缺血性梗死灶,最终确认18个责任斑块。责任斑块在一年后平均出现了10.9%的管腔扩张。

糖尿病与ICAD进展显著关联,与无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患者在一年随访中,管腔面积减少6.6%,壁厚增加6.7% (如下图)。

图片

基线时的斑块对比增强与斑块进展显著关联(比值比=3.61)

图片

结论:ICAD斑块的演变可通过纵向IVW成像进行定量评估。纵向3D IVW成像显示,ICAD在管腔侧存在重塑现象。与非责任斑块相比,责任斑块在随访中出现了更明显的管腔扩张。基线斑块的增强程度以及糖尿病的存在与ICAD的变化显著相关。


6402.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