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 | 夜班工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


微信图片_2025-09-23_090923_378.jpg导读:本次推文介绍的研究探讨了昼夜轮班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前昼夜轮班工作者与颈动脉内中厚度和骨架化平均弥散率峰宽(脑小血管病标志物)显著关联,提示昼夜节律紊乱可能增加神经血管风险。研究强调持续轮班对心脑健康的不良影响,凸显改善工作制度和生物节律管理的重要性。简要翻译如下(原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156216/:



背景:在欧盟和美国,超过18%的员工从事夜班或轮班工作。与正常的日间工作相比,包含夜班的轮班工作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和高脂血症,同时也与较高的心肌梗死和中风发生率有关。研究表明,代谢状态是轮班工作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主要中介因素。
但总的来说,昼夜轮班及其导致的昼夜节律紊乱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小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分别探讨昼夜轮班工作与这些标志物的关联。

方法:本研究纳入了汉堡城市健康研究中的人群。昼夜轮班工作定义为每月有夜班工作(晚上6点至早上7点之间),至少有12个月的夜班工作。当前轮班工作者与历史轮班工人区分标准为最后一次轮班距离研究参与时间超过12个月其他参与者定义为从未轮班工作者,作为对照组。通过结构化问卷、实验室分析、体格检查、脑部磁共振成像及颈动脉超声获得横断面数据。基于线性回归分析昼夜轮班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骨架化平均弥散率峰宽(PSMD)的关系。(注:PSMD常用于评估脑白质微结构损伤,尤其在脑小血管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结果:研究共纳入344名当前轮班工作者、238名历史轮班工作者,及7162名从未轮班工作者当前及历史轮班工人年龄中位数为60岁,两组的轮班总时长相当。与历史轮班工作者相比,当前轮班工作者中,女性比例较低(27.3% vs. 44.5%;p < .001),高脂血症(31.5% vs. 22.3%;p = .024)和糖尿病(16.2% vs. 3.2%;p < .001)更为常见。

图片



调整年龄和性别后,当前轮班工作者与CIMT升高相关,进一步调整其他风险因素后,该关联不再显著(如下图)。未观察到历史轮班工作者与CIMT的显著关联。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整不同风险因素后,当前轮班工作者与PSMD依然显著关联。

微信图片_2025-09-23_091109_563.png




结论:当前昼夜轮班与CIMT及PSMD相关,其中PSMD的关联在调整风险因素后依然显著。这表明当前轮班可能通过扰乱昼夜节律增加神经血管风险。

6402.jpg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