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安全性得到证实

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具有低灌注症状的患者,血管内治疗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较高的技术成功率是可以被实现的。... 了解更多>

158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度与卒中机制:一项高分辨磁共振研究

要点总结:对于MCA斑块成分和影像学表现的关系仍不清楚,目前仅有有限的病理研究佐证了MCA斑块在MRI中也有类似颈动脉斑块的信号表现。因此混合信号斑块可能与进展的粥样硬化性疾病及易损性斑块相关。... 了解更多>

132

美国神经放射学会:2017颅内血管壁MRI成像原则以及专家共识

颅内血管壁MRI成像技术,是传统血管造影方法(包括CTA,MRA,DSA)的有效补充,这种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出血有多重潜在利用价值。 我们对颅内血管MRI成像技术的理解还很有限,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但是... 了解更多>

141

【科研】颅内动脉管壁成像技术到底走了多远?

MR-VPD应用于临床颈动脉斑块检查,目前已经被广泛认知。那颅内也有斑块,可以对颅内管壁成像,并定性定量分析斑块成分吗?今天,就通过几篇文献,梳理一下颅内管壁成像技术都发展到什么地步了!... 了解更多>

138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磁共振检查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颈动脉狭窄及闭塞的主要原因,统计报道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 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20%,颅内缺血情况的严重程度不仅和血管的狭窄程度相关,也和颈 动脉斑块的性质密切关联。目前临床治疗... 了解更多>

MR测定颈动脉易损斑块特征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与扩散加权成像( DWI)证实的急性脑梗死( ACI)发 生及严重程度的关联性。方法 入组发生单侧肢体症状(颈内动脉供血区)的 ACI患者 103 例,均在发病后 1 ... 了解更多>

JACC:MRI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是脑血管事件的强预测因子

很多证据显示,磁共振成像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事件高风险有关。尽管这一无创技术对于预测脑血管事件可能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但是目前的临床研究样本数据较小,且研究人群比较混杂。本篇文章对现有研究和相关数据进行了系统综述和... 了解更多>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慢阻肺患者更易出现颈动脉壁易碎斑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而且这种发病风险随着患者气流限制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虽然易损颈动脉斑块的组分(如斑块内出血和脂质核心),会使患者处于缺血性事件的高风险之中,但还从没有人对CO... 了解更多>

ATVB:颈动脉斑块钙化与斑块内出血相关!

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与心血管事件相关。斑块钙化,经常伴随着IPH,可能在IPH的发生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了解更多>

【盘点】2016颈动脉狭窄最新成果一览

颈动脉是将血液由心脏输送至头、面、颈部的大血管,是脑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据文献报道,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即便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控制,2年内脑缺血事件发生率也高达26%以上;而60%以上的脑梗塞是由于颈动脉狭窄造成,严重的...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