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块的基线特征和进展速度直接影响着我们管理患者的方式,研究显示,40%的中年人(平均年龄45.7岁,63%为男士)在3年内,其颈动脉、股动脉和冠状动脉等动脉粥样硬化快速进展,进展多为新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了解更多>
吸烟不仅与高危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而且与老年人群中cIMT(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增加有关。在一般人群中,吸烟与cIMT升高无关,因此, 高危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能在cIMT增厚之前,这为吸烟引起心血管病事件的病理机... 了解更多>
学术界对某一观点存在争议是常态。科学,也正是在这种讨论拉锯中,得以不断发展完善。随着易损斑块诊断技术的普及,有学者友情提醒大家:别忙着开发新诊断技术,要先弄清楚斑块易损性的价值!... 了解更多>
外源血管滋养管(VVE)的早期出现以及许多微血管通道的存在,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营养,与不稳定的颈动脉斑块密切相关。此外,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浸润程度也可能与不稳定斑块的形成有关。... 了解更多>
鉴于我们会经常翻译解读国内外关于易损斑块诊断和脑卒中防治的最新文献,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实验设计,了解一些基本实验设计方法可帮助我们迅速客观地了解文章思路,评价文献质量。如有疑问,欢迎留言探讨。... 了解更多>
2020年初,荷兰的一组研究团队在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1948年建刊,影响因子5分左右)发表文章,探索胰岛素水平与斑块成分之间的关系,本文在结尾附上了对整个实验设计的简单... 了解更多>
致命的脑血管事件通常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的。但是,斑块易损性(破裂倾向)取决于斑块成分,而非其造成的管腔狭窄程度,目前临床上的常规成像技术很少关注斑块成分。本研究首次应用无创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在体... 了解更多>
颅内MR血管壁成像的临床应用:动脉血管壁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动脉粥样硬化、夹层、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烟雾病、RCVS);静脉血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颅内动脉斑块MR影像特征与临床症状和预后的相关性;颅内静脉MR影像特征与... 了解更多>
一级预防:戒烟戒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管控好“三高”详情见做了MR-VPD检查,医生说我需要改变生活习惯,怎么改? 二级预防:病发时“120”快速识别... 了解更多>